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光明日報記者 張士英
清晨,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區的山野間還裹著一層薄薄的寒氣,澤康琳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藥田裏已是一派忙碌。57歲的趙文山蹲在一排排赤芍中間,麻利地采著種子。“4年前,俺還是個靠天吃飯的農民,如今在這兒做領工,負責藥田和溫室大棚的經營管理,每月能多掙兩千塊錢!”他咧著嘴一笑,“前陣子剛給娃添了台電腦,家裏也買了車。”
幾年前,這片6000畝的藥材基地還隻是普通林地。如今,這裏種滿了防風、金蓮花等六大類36種道地藥材,合作社與黑龍江省中醫藥大學合作,建立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以“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領鄉親們組團發展,帶動周邊3個村落200多戶村民共同走上增收路。
“国产AV蜜桃网站不但有政府的種植補貼和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持,還和藥企合建中藥飲片加工廠,大家夥都鉚足勁幹。”合作社理事長李偉語氣中透著信心。
在漠河林場,另一幅綠富同興的畫卷正在展開。“去年国产AV蜜桃网站林下經濟合作社茶廠推出的隱茶,已經賣出5萬多杯!”林場黨委副書記齊佳佳欣喜地說,林場利用管護站的地域優勢,建起木耳、靈芝試驗田和養蜂場,職工收入大幅提高,“以前守著林子不知怎麽用,現在開動腦筋,發展林下種養殖,下一步還要建設大馬場寒溫帶植物科普基地、七星山森林觀光項目,推動生態旅遊和林下產業融合,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職工的‘幸福靠山’。”
林下生金的路徑,不僅在田間林中,還延伸到創意設計領域。在黑龍江數字創意公司的展廳,淡淡的鬆木香縈繞其中。公司行政部部長王翠霞拿起一個香薰禮盒說:“你看,鬆塔、鬆針,這些以前落在地上無人問津的東西,現在成了香薰裝飾,還配上了咱本地的北紅瑪瑙。裏麵的精油提煉自杜香和偃鬆,聞起來就像整片森林。這類融合本地元素的產品,正讓大興安嶺的味道被更多人記住。”
守護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目前,大興安嶺地區綠色認證產品超過300個,2024年林下經濟產值同比增長50.7%。“中國野生藍莓之鄉”“偃鬆之鄉”“寒溫帶天然藥庫”……一張張特色名片越發閃亮。
傳統文化也在創新中煥發生機。在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族鄉古驛道博物館內,樺皮盒、獸皮帽成為搶手貨。“一個盒子45元,剛上架就賣了三個!”鄂倫春姑娘郭爽手裏捏著獸骨針,在縫製一個碗口大小的樺樹皮盒。她從小跟著長輩學樺樹皮製作手藝,一開始隻為“不能把傳統弄丟了”,沒想到成了掙錢的活計。
“生意好,多虧了鄉裏的支持,這地方都是免費用。”郭爽指著館內的展位說,鄉裏不僅開非遺課堂、搞師徒傳承,還請來設計師幫忙創新,開發出文創冰箱貼、圖騰布包等新產品,幫村民們打開市場。
依托鄂倫春民族風情園、古驛道博物館等旅遊資源,十八站鄂倫春族鄉還打造了十八站古驛鄂鄉旅遊度假區,新增了騎馬、射箭、喂鹿等體驗項目,完善了餐飲、住宿等配套設施。2024年,度假區接待遊客4萬多人,帶動文旅收入超過100萬元。“現在‘指尖技藝’變成了‘指尖經濟’,日子越過越有滋味了。”十八站鄂倫春族鄉鄂族村黨支部書記劉海波看著景區裏熱鬧的景象,格外欣慰。
文旅熱的東風也吹火了民宿生意。“現在這日子,比蜜還甜!”漠河市北極村雪人木屋的老板娘史瑞娟聊起來眼裏有光。她從最初的2間房,到如今開出兩家分店28間客房,旅遊旺季天天滿員。像她這樣吃上“旅遊飯”的村民在北極村越來越多,這兩年新開的民宿有30多家,大家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2024年,僅北極村就迎來遊客272萬人次。這裏不僅有數字極光館、升級的極光觀測係統,還有冬捕、冰雪節等四季活動。交通也越來越方便:G331國道通了,機場航班多了,“雪國列車”直達林海深處,“找北之旅”不再遙遠。
山還是那片山,林還是那片林,但生活早已變了模樣。今年上半年,大興安嶺地區接待遊客198.47萬人次,同比增長15.65%。蒼茫林海之間,美麗風光正源源不斷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美麗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