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28屆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學術年會在濟南召開,廣州本土創新藥企——麓鵬製藥研發的全球首個第四代BTK抑製劑洛布替尼的多項關鍵臨床研究結果驚豔亮相。
多位臨床專家在大會專場報告中認為,洛布替尼單藥顯示出了非常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隨著該藥審評進度的推進和未來治療線前移的探索,洛布替尼有望重塑我國複發難治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格局,成為符合中國患者需求的創新標杆。
透過這款國產原創抗癌新藥的成果,南都記者感受到的是中國創新藥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個“閉環”傳奇!而形成“閉環”的串聯人物,是一位來自美國的企業家、投資人、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上榜者羅伯特·杜根(Robert Duggan) 。
全球首個第一代BTK抑製劑,是由杜根早年領導的Pharmacyclics公司開發的伊布替尼(Ibrutinib),最終賣給了強生和艾伯維,這款藥最終成為了BTK抑製劑的開山鼻祖,也奠定了後續所有BTK抑製劑研發的基礎。
2022年底,杜根控股的Summit Therapeutics Inc.於2022年12月與康方生物達成合作協議,以高達5億美元(交易額有望達到50億美元)獲得了依沃西(PD-1/VEGF雙抗)在美國、加拿大、歐洲和日本的開發和商業化權益,這個BD交易額打破了當時國產創新藥海外授權的紀錄。
故事線就是這樣連起來的:
杜根過去賣給強生的伊布替尼,是BTK抑製劑的起點;如今,杜根的Summit又從中國藥企(康方生物)手裏買走了重磅雙抗藥物依沃西。
而中國的麓鵬製藥,則在BTK抑製劑這條線上持續創新,通過獨特的“雙作用機製”,研發出了全球首個第四代共價兼非共價BTK抑製劑洛布替尼,旨在解決包括伊布替尼在內的前期藥物的耐藥性問題。
這個“閉環”故事,其實折射出中國醫藥創新的幾大變化: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過去多是引進國外藥物(如伊布替尼),現在國產創新藥也能獲得國際認可並高價授權出海(如依沃西)。
從“仿創”到“首創”:麓鵬製藥的洛布替尼瞄準全球首個第四代BTK抑製劑,康方生物的依沃西是全球首個進入三期臨床的PD-1/VEGF雙抗,都體現了真正的源頭創新。
國際資本與人才流動:像杜根這樣的國際醫藥界資深人士,其視野、資源和決策,正在深度影響和連接全球的創新藥研發格局。中國藥企的頂尖產品也成為其青睞的對象。
而以上幾個角度亦說明,這個精彩的“閉環”,象征著中國和廣州本土創新藥企的崛起,以及與全球醫藥研發力量的交融與接力。
近期傳聞美國擬推行的行政命令草案,意圖限製中國創新藥的對外授權交易及臨床數據使用,雖尚未落地且背後存在複雜的利益博弈,已為行業帶來了不確定性,但從人類福祉來看,這並非“致命一擊”,因為全球醫藥產業的融合發展與患者對優質藥物的需求,是超越政治壁壘的硬道理。中國藥企隻要能繼續以紮實的臨床數據和創新實力,在全球格局中主動布局,就能應對變幻的國際政策環境。
南都N視頻記者 黃海珊 王道斌發自山東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