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路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作為我國基礎研究重鎮,上海近年來圍繞基礎研究戰略性布局、組織化實施和持續性投入機製等,開展了一係列改革創新舉措。2024年,上海市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占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比例達11%左右,高於全國6.91%的平均水平。但也要看的是,這一數據與國際創新型城市普遍達到的15%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為加快健全基礎研究多元投入機製,引導科技領軍企業發揮“出題人”“閱卷人”“答卷人”作用,《上海市支持企業加強基礎研究 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若幹措施》(以下簡稱《若幹措施》)日前出台。《若幹措施》麵向上海重點產業和未來產業,著力提升企業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以機製和製度創新為全國探路。
深入實施“探索者計劃”
為幫助企業跨越從“想做”到“能做、敢做”的鴻溝,2021年,上海設立基礎研究“探索者計劃”。該計劃通過政府與企業共同出資,將產業界的工程需求、工程難題轉化為基礎科學問題,從高校、科研院所尋求解決方案,推動產業需求與基礎研究融通。目前,“探索者計劃”合作企業已從最初的2家拓展到如今的22家,覆蓋了生物醫藥、信息、航空、先進材料等多個領域。
科研人員在位於上海的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微納電子加工平台實驗室內工作。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
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是“探索者計劃”的首批參與者之一。該院與上海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複旦大學等高校及科研機構緊密協同,共同凝練基礎研究方向,聯合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上海交通大學核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謝奎團隊,為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攻克了核能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氚的相關問題,讓高校科研成果直接進入企業示範工程環節,從而推動核能技術快速實現產業化。
“過去企業不知找誰解題,科學家不知向何處發力,‘探索者計劃’讓雙方都找到了答案。”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顏岩說,“去年国产AV蜜桃网站通過該計劃成功立項12項,本年度已組織申報項目近百項。”
此次出台的《若幹措施》明確,支持企業與政府深入實施“探索者計劃”。上海將吸納更多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產業領域企業加入“探索者計劃”,對重點領域企業凝練提出的緊迫急需選題動議,予以快速響應支持。
“高科技企業前沿技術研發的人力成本非常高。”上海曦智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執行院長於山山說,“《若幹措施》對企業的實用性非常強,通過上海市科委平台統一發布企業需求,並麵向上海所有科研團隊開放,可以大幅節省企業與高校院所逐一接洽的時間,為企業匹配到‘最強大腦’外援,有效降低企業研發成本,真正形成高效、可持續的校企協同創新。”
打好惠企政策“組合拳”
基礎研究作為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一環,不僅是整個科學體係的源頭,更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但基礎研究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讓很多企業望而卻步。如何引導更多企業勇敢跨出這一步?《若幹措施》提出,基礎研究投入達到或超過1億元/年的企業,給予一次性財政補助1000萬元;5000萬元(含)至1億元(不含)/年的企業,給予一次性財政補助500萬元;1000萬元(含)至5000萬元(不含)/年的企業,給予一次性財政補助200萬元。這有利於企業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強技術儲備。
為助力開展高水平基礎研究,《若幹措施》支持企業利用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開展高水平基礎研究,對使用科學儀器設施和服務產生的費用,按照企業實際支付額的50%給予補助,每家企業每年最高補助100萬元。
“真金白銀”的鼓勵和引導,還體現在稅收優惠上。《若幹措施》明確,企業支持非營利性科研機構、高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學基金用於基礎研究的支出,可享100%稅前加計扣除。
《若幹措施》還將更好發揮考核評價“指揮棒”的引導和倒逼作用,鼓勵企業尤其是國企主動布局基礎研究。比如,《若幹措施》規定,在年報統計表中單列基礎研究支出類目,對經費支出經審核符合條件的基礎研究投入,可根據規定視同利潤加回;對承擔上海市重點實驗室等建設任務的企業,將基礎研究投入納入籌建標準和評估體係,依托建設主體年度基礎研究投入占總研發支出的比例不低於10%。
“探索者計劃”所探索的“共同出資、風險共擔”機製,在《若幹措施》中也得到進一步推廣。《若幹措施》明確支持上海市高校聯合企業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趙震說,政府、企業將按照1∶1比例共同出資,圍繞行業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開展以應用為導向的基礎研究。多部門將聯合相關企業和高校,圍繞重點領域實施聯合創新計劃,聚焦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結合點,匯聚多方資源,推動校企聯合開展基礎研究與技術開發。
數據顯示,上海高校科技經費近20%來自企業投入。趙震表示,近期,上海正在全力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市教委正布局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推進新一輪校企聯合創新計劃。上海將重點聚焦重點產業和未來產業進行係統性布局,推動政企校聯合投入創新資源,重點支持校企聯合開展基礎性研究。
健全多元化投入機製
近年來,上海基礎研究投入高速增長、研究成果豐碩,但大部分投入來自財政資金,尚未形成多元化投入機製。如何以公益方式激活多元投入?《若幹措施》給出可行路徑。
《若幹措施》明確,支持企業和社會力量設立基礎研究公益基金會,引導帶動全社會捐贈支持基礎研究。對公益基金會支持的基礎研究項目,相關部門按照基金會投入的50%予以共同支持。
近日,上海啟源國資創新策源公益基金會成立。基金會由上海國際集團、上海國盛集團、上海國投公司聯合發起,聚集16家市屬國資國企共同出資籌建,將通過無償捐贈方式,支持前瞻性、顛覆性基礎研究及其成果轉化,把企業技術的“痛點清單”轉化“資助清單”,將基金會支持的科研成果反哺產業一線。
上海市國資委副主任陳東介紹,該基金會將與上海市國資委“揭榜掛帥”研究課題聯動,對於成功申報“揭榜掛帥”研究課題的科研人員,擇優予以定向支持,助力國企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填補產業鏈基礎理論空白和技術原理缺位。目前,該基金會已與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開展跨領域基礎研究和顛覆性技術攻關。
“《若幹政策》會引導越來越多企業支持基礎研究。”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馬琳傑說。2024年6月,該公司捐贈300萬元,設立了上海泰坦自然科學發展基金會。這是一個非公募基金,實行“充分信任+不論成敗+科學監管”的公益模式,遴選基礎研究項目,支持科學家勇闖前沿科技“無人區”。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煒說,上海正在積極探索央企、國企、民企、外企共同投入機製,推動基礎研究取得更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