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編“某企業產品藏質量雷區”,明天造“某上市公司財報有漏洞”——當下互聯網上,一批“自媒體”“黑嘴”正把“曝光企業黑幕”包裝成一門牟利生意,把企業的輿情焦慮當成“提款密碼”。
近期,國家網信辦持續加碼整治涉企網絡“黑嘴”專項行動,一批典型案例揭開了這些“黑嘴”的套路:有的賬號刻意編造、拚接涉企虛假負麵信息,再以“刪除負麵”為要挾,向企業索要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的“合作費”;有的則斷章取義曲解公開數據,把企業正常經營行為歪曲成“違規操作”,毫無底線地詆毀企業聲譽。這些操作不僅攪亂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更像一顆“毒瘤”,破壞著公平競爭的市場生態。
為啥涉企“黑嘴”能屢禁不止?根源藏在三個環節裏。“自媒體”變現的“生存焦慮”。不少中小“自媒體”難靠廣告投放、內容電商等合規路徑穩定盈利,廣告分成低、粉絲轉化難成了常態。在“流量換錢”的誘惑下,部分賬號索性劍走偏鋒——比起花心思做優質內容,編造“企業黑料”更能快速吸引眼球,還能通過“脅迫合作”直接變現,成了他們眼中的“捷徑”。
當然,平台算法的“流量導向”給了“黑嘴”溫床。為了提升用戶停留時長,一些平台的算法機製刻意向爭議話題、負麵內容傾斜:越聳人聽聞的標題,越容易被推上首頁;越有“衝突感”的內容,越能獲得高曝光。“黑嘴”們精準抓住這一點,把“某車企造假”“某品牌坑消費者”這類虛假消息包裝成“獨家爆料”,靠流量紅利和脅迫牟利兩頭賺。
與此同時,監管落地的“短板”讓“黑嘴”有恃無恐。很多“自媒體”賬號用虛擬信息注冊,注銷流程簡單到“點幾下鼠標就能換號”,即便被查處,換個馬甲就能卷土重來;跨平台監管又因數據壁壘難打通,謠言在A平台被刪,轉眼就能在B平台、C平台擴散;更棘手的是,“黑嘴”常把造謠偽裝成“行業評論”“深度分析”,和正常的輿論監督邊界模糊,識別、取證、處罰都要多走不少彎路。
對企業來說,這些“黑嘴”的傷害遠比想象中致命。上市公司可能因為一條不實“財務造假”傳言,半天內股價暴跌;消費品企業可能因為一段惡意剪輯的“質量問題”視頻,遭遇消費者抵製;就連做公益也可能“躺槍”——2025年7月,某車企明明宣布助力青少年足球發展,卻被“黑嘴”歪曲成“讚助國足”,社交平台上上千條“抵製國足讚助商”的言論刷屏,不僅讓企業產品銷量短期下滑,後續維權、澄清又花了數百萬元公關費。這種無妄之災,不僅拖慢企業創新的腳步,更會削弱整個行業的活力。
網絡空間從來不是“法外之地”,更不該成為“黑嘴”收割企業的“獵場”。整治涉企網絡“黑嘴”,既要靠監管“亮劍”——明確法律紅線,對惡意造謠、敲詐勒索的賬號從嚴處罰,建立跨平台“黑名單”,讓“換號作案”的套路失靈;也要讓平台擔起責任——優化算法機製,減少對爭議負麵內容的流量傾斜,建立涉企信息審核通道,避免虛假消息擴散;更要給合規“自媒體”找“出路”——拓寬變現渠道,比如扶持優質行業解讀內容、規範商業合作模式,讓“自媒體”不用靠“編黑料”也能活下去。
隻有掃清“黑嘴”攪局的陰霾,才能讓企業把更多精力放在創新和發展上,這不僅是在保護企業,更是在守護公平、健康的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