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鋒(左)向企業講解跨境電商B2B出口監管試點業務流程。受訪者供圖
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以下簡稱“園區”)的清晨,龍門吊如鋼鐵巨人般開始舒展臂膀。機械臂起落間,不同顏色的集裝箱經卡車轉運後被有序吊裝,漸漸堆成連綿的“山巒”。隨著一聲長鳴劃破晨霧,一列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緩緩駛出站台,車輪與鐵軌摩擦的鏗鏘聲,奏響聯通世界的樂章。
在園區內,身著白色海關製服的劉劍鋒格外醒目。這位渝州海關(隸屬重慶海關——記者注)綜合業務科副科長,正拿著報關單證,在集裝箱間穿行。從6年前初出茅廬的新人,到成為業務骨幹,他以日複一日的嚴謹與堅守,詮釋著新時代海關人的責任與擔當。
心懷熱愛 在磨礪中紮根成長
90後劉劍鋒出生在重慶江津區一個工薪家庭。高中時,電視裏播放的海關工作人員執法時的畫麵讓他印象深刻,那些堅守崗位、捍衛正義的身影使他對海關這份工作充滿了向往。
2015年,劉劍鋒考入上海海關學院海關管理專業。課堂上,他逐漸領悟到海關工作的分量:海關不僅是打擊犯罪的堅固防線,更是推動國際貿易發展、服務對外開放的重要力量。他更加堅定理想:“守護國門的方式有千萬種,每一種都意義非凡,我要為海關事業貢獻力量。”
2019年,23歲的劉劍鋒畢業後通過國考回到重慶,進入渝州海關監控科,負責跨境電商監管工作。他入職首日,時任渝州海關副關長的左宇平指著一堆貨物說:“這裏是咱們工作的‘主戰場’,你們要腳踏實地,把每一項工作做紮實做細致。”這番話成為劉劍鋒工作上的座右銘。
工作中的挑戰接踵而至。“比如一瓶進口紅酒,要確定商品歸類,核查訂單、支付單、運單是否真實有效,這些問題課本裏沒有答案。”他坦言:“剛上班那會兒,曾產生了強烈的‘本領恐慌’,單位組織各類培訓幫助国产AV蜜桃网站提升業務能力。”
為盡快補齊短板,白天,劉劍鋒緊跟前輩講解認真做筆記,晚上回到宿舍熬夜總結複盤。短短兩個月,他不僅整理出厚厚的一摞筆記,更將各類業務知識爛熟於心。
實操環節,他一頭紮進園區企業倉庫,在高聳的貨架間仰著頭一件一件核對;閑暇時,他還會去其他科室“串門”,向前輩請教業務。憑借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他很快掌握了進口跨境電商監管的“門道”,從一開始的手忙腳亂,成長為能獨當一麵的行家裏手。
2021年年末,劉劍鋒在查驗一批申報為普通商品的出口貨物時,發現集裝箱內貨物堆放淩亂,外包裝規格不一的細節引起了他的警覺。他與同事在狹窄的集裝箱內仔細抽查,從申報貨物中查出大量夾帶的鞋靴、服飾、墨鏡等未申報品。
“這些貨物做工粗糙,經過清點與權利人確認,最終查獲太陽鏡、運動鞋等侵權商品8萬餘件,涉及35個國際品牌,案值69萬餘元。”劉劍鋒回憶,這起案件成為中歐班列(重慶)開行以來最大侵權案,渝州海關也由此獲評重慶市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先進集體。“每一次嚴謹的查驗,都是對國門安全的守護。”劉劍鋒告訴記者。
劉劍鋒(左)向新入職關員現場講解海關監管要點。受訪者供圖
破局攻堅 在創新中勇立潮頭
2020年8月13日,海關總署發布《關於擴大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對企業出口監管試點範圍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將於9月1日實施。距離公告落地僅剩18天,作為重慶跨境電商出口監管的一線力量,渝州海關監控科全員迅速投入到各項籌備工作中。
“B2B出口要麵對大量中小企業高頻次、碎片化訂單,對通關效率和監管精準度要求高。”劉劍鋒說,“科室就4名工作人員,要在短時間內吃透政策、搭建流程、培訓企業,打通各環節,壓力非常大。”
這支平均年齡32歲的團隊,迎來一次大考。
最初幾天,劉劍鋒與同事逐字研讀公告,借鑒其他試點經驗,將申報要點和監管流程梳理成7163字的工具書。“那段時間,吃飯都盯著資料看,生怕漏掉一個細節。”
為盡快掌握企業需求,他們跑遍園區,摸清企業綜合成本和時效痛點,在一周內組織專題宣講會。會場擠滿50多家企業代表,會後谘詢電話更是響個不停。“企業等著過河,国产AV蜜桃网站得趕緊把橋搭起來。”劉劍鋒和同事點對點指導企業10餘次,舉辦兩場專題解讀會,用清晰易懂的操作流程給企業吃下“定心丸”。
然而,真正的“硬骨頭”是推動跨境電商B2B出口與中歐班列的融合。兩套監管體係如同“錯位齒輪”,無完善的監管流程和舉措,係統數據也存在卡點。貨物如何高效集散?運抵報告如何精準發送?海量訂單如何快速查驗等一連串問題亟待解決。“其他關區有B2B試點經驗,但開行全國首列‘中歐班列+跨境電商’專列,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隻能靠摸索。”劉劍鋒說。
8月的重慶酷熱難耐,他和同事頂著高溫在倉庫、站場反複做全流程壓力測試。衣服濕了又幹,凝出層層汗漬,他卻隻顧著記錄流程優化要點,還不忘和同事打氣:“再堅持一下,一定能找到最優方案。”
10多天日夜奮戰,《渝州海關跨境電商B2B出口業務監管方案》終於成型,翻開這份方案,每一頁都凝結了團隊對流程的反複推演和海量數據分析。“作為新時代海關青年,站在改革發展的潮頭,就得拿出經得起檢驗的答卷。”劉劍鋒說。
公告實施前夜,辦公室氣氛凝重。“雖然模擬測試做過不少次,但從沒申報過真實貨物與數據,心裏還是打鼓。”劉劍鋒坦言。當零點鍾聲敲響,企業通過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提交首批貨物申報數據在海關監管係統順暢流轉,放行指令瞬間彈出時,現場爆發出歡呼聲。
這份方案,既體現了監管精度,又兼顧通關效率,為改革落地築牢了根基。重慶海關跨境電商B2B出口業務在公告實施的第一秒就高效運轉,為外貿發展按下“加速鍵”。
9月1日清晨,全國首趟跨境電商B2B出口專列滿載近4000萬元貨物緩緩啟動。劉劍鋒佇立站台許久,望著列車駛向遠方,眼眶裏閃爍著激動的淚花。
劉劍鋒在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監管現場作業。受訪者供圖
打破壁壘 實現高水平開放
隨著經驗的積累,劉劍鋒對“國門使命”的理解愈發深刻。重慶地處內陸腹地,要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必須打破地理限製,構建“鐵公水空”多式聯運體係。
他深知,內陸口岸的使命是讓貨物暢行無阻,而打通“最後一公裏”關鍵在於打破不同運輸方式和監管環節的“壁壘”。
這份堅持,在2024年10月“東盟快班”(連接東南亞與歐洲的跨境班列——記者注)的開行中結出新果實:貨物從越南河內經西部陸海新通道運抵重慶,經渝州海關高效驗放後,當日即換乘中歐班列駛向波蘭馬拉舍維奇。這一高效運轉的背後,是劉劍鋒與相關單位創新推出的運作模式。其中,“一單製”作為核心手段,實現了全程僅憑一份運單就能辦理所有貨物運輸手續,“一箱到底”實現了貨物在過境中無需更換集裝箱,僅換交通工具即可。“東盟快班”模式將企業轉運操作流程壓縮了一半,不僅大幅提升了跨境物流效率,更顯著降低了企業成本。
為推動“東盟快班”模式落地,劉劍鋒和同事們付出大量心血:研究國內外物流和貿易政策,與鐵路、貨代、企業反複溝通協調,逐個解決轉關、施驗封誌、運輸銜接等難題。
最棘手的是轉關環節,由於貨物中轉換裝流程複雜,常成為拖慢時效的“卡點”。他們應用“鐵鐵聯運”過境中轉監管模式(境外貨物通過鐵路入境中國後,在海關監管下直接換裝列車並繼續運往境外目的地的通關模式——記者注),精簡作業流程,助推“東盟快班”從東南亞經重慶至歐洲的全程耗時比傳統方式縮短5-10天。
如今,“東盟快班”已實現每周常態化開行,累計運輸貨值超20億元,成為連接東南亞與歐洲貿易的重要紐帶。“每一趟班列的順利開行,都凝聚著團隊的汗水,更承載著企業的希望。”劉劍鋒說。
在這條連接世界的通道上,劉劍鋒與無數海關青年並肩前行,以平凡崗位為支點,默默奉獻,保障通關順暢,那些單證與記錄,正是他們在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寫下的青春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