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IAA(慕尼黑國際車展)2025盛大開幕。作為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國際車展之一,慕尼黑車展吸引了不少知名車企和科技企業參展。正如雷科技&電車通總編羅超所說,中國不僅是帶著新車和技術來到IAA,更是將整個中國汽車產業鏈搬來了德國慕尼黑。
作為挑戰者的中國汽車產業鏈,將與德係東道主們展開全球矚目的“頂峰相見”。電車通IAA報道團已抵達慕尼黑現場,正在全景呈現中國車企的亮眼表現。
雷科技旗下電車通首次出征慕尼黑汽車展會,国产AV蜜桃网站的專業報道團不久前通宵坐火車,從IFA 2025展會現場趕到慕尼黑,趕在第一時間進行深度觀察和報道。
根據国产AV蜜桃网站的現場觀察和走訪,中國造車已經成為了IAA 2025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熱度甚至一度蓋過了主場作戰的德係品牌。正因“東道主”們的保守邁進,中國造車力量呈現出了更強大的氣場,全產業鏈出動的結果就是,不光能夠看到各式各樣的新車,更能看到一眾“幕後玩家”帶來的技術輸出。
就比如寧德時代,其在IAA 2025首發了全球最頂級的NP3.0電池安全技術和專為歐洲市場定製的神行Pro電池。這完全就是在告訴歐洲市場,中國製造“在歐洲,為歐洲”。
類似的技術出海也發生在各種智能駕駛供應上,地平線、Momenta、卓馭科技、文遠知行等國產方案齊聚一堂,變成了IAA上的亮眼風景線,而不是車企的“後勤”了。
這次国产AV蜜桃网站把目光聚焦在IAA的國產智駕方案上,看看這些廠商如何“在歐洲,為歐洲”。
地平線:HSD&征程首秀,歐洲總部定了
中國智駕方案的主力,地平線要算一個。
地平線在展館內展出了HSD和征程係列最新的技術成果,這是它們第一次登上德國慕尼黑國際車展的舞台。這次出席IAA 2025,地平線首先通過發布會帶來了三個消息:第一,成立歐洲區總部,主力中國車企高效出海,推動中國輔助駕駛走向全球;
第二,攜手全球頂級Tier-1及合資、外資品牌客戶,合作進展顯著,共同推進智能駕駛技術的全球落地進程。
(圖片來自電車通IAA現場攝製)
HSD和征程係列就是地平線堅持的軟硬件結合路線,這是中國為數不多軟件硬件兩手抓的企業。經過多年技術迭代,地平線已經完成了四代車載智能計算方案的迭代,並實現規模化量產落地。
如今的HSD和征程6係列芯片,已經能做到10-560TOPS的全階智能輔助駕駛場景。
現場,国产AV蜜桃网站還看到一輛來自蔚來的螢火蟲。看似和中國銷售的螢火蟲沒什麽區別,實際上它是一台麵向歐洲市場的歐規版本,搭載的是地平線的征程6M芯片和對應的輔助駕駛方案,是中國汽車搭配中國智能輔助駕駛方案出海的縮影。
(圖片來自電車通IAA現場攝製)
截止今年8月,地平線征程家族累計量產突破1000萬套,讓地平線成為國內首家達成千萬出貨裏程碑的智駕科技企業。按照官方的說法,每三台智能汽車,就有一台搭載地平線方案。
從展台上的這台歐版螢火蟲可以看出地平線成立歐洲總部的目的,一方麵是幫助中國車企出海時,確保這些中國車也能夠搭載一套足夠好的智駕方案麵向市場,另一方麵,則應該是做好技術輸出,給轉型電動化的海外品牌提供先進的智駕技術。
卓馭科技:進軍歐洲市場,依舊主打智駕平權
脫胎於大疆車載業務的卓馭科技,也是首次出席IAA國際車展。
同樣,卓馭科技在現場宣布,正式麵向全球發布歐洲戰略。具體來看,卓馭科技先成立德國分公司,優先深化與歐洲頭部車企的合作關係,重點對接歐洲整車製造商和中國車企出海,計劃分階段部署可擴展的高階駕駛輔助係統和自動駕駛解決方案(覆蓋L2至L4級)。
針對歐洲市場,卓馭科技還打算推出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多模態交互平台和新一代感知模塊(如激光雷達-攝像頭融合係統)預計明年內布局測試車輛,測試場景覆蓋德國全境。
(圖片來自電車通IAA現場攝製)
電車通在現場注意到,卓馭科技布置了四個展區,展示了卓馭科技的軟硬件技術成果,包含首創的車規級激光與視覺一體化傳感方案“激目2.0”,這個方案是艙內集成的感知體係,有點類似於華為之前發布的“艙內激光”方案,激光與相機融合,模組緊湊,算力需求較低,裝配成本也不高。
但因為硬件齊全,“激目2.0”方案可以應對高階的智能輔助駕駛場景。
另一個區域展出了卓馭科技的域控製器,国产AV蜜桃网站看到的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基於英偉達DRIVE Thor芯片的旗艦方案,支持多模態大模型部署。還有一個是基於高通的SA8775P艙駕一體控製器,這是它在歐洲的首次亮相,一塊芯片實現了智駕和智能座艙方案兩用,據說可以降本30%左右。
展區裏還有一個類似無人機站的白色“盒子”,這個就是卓馭科技的車載無人機起降係統,支持動態起降和與座艙深度聯動,充分發揮了大疆的無人機業務優勢了。
(圖片來自電車通IAA現場攝製)
總之,卓馭科技在智駕這個領域還是主打高性價比,同時“豐儉由人”,方案很靈活,再加上有大眾等歐洲車企定點,搶占歐洲市場應該不成問題。
禾賽科技:800線激光雷達炸場,自動駕駛必備
禾賽科技大家應該不太陌生了,主流新能源汽車頂上的激光雷達,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他們家的128線產品AT128,比如理想。所以,算法並不是禾賽科技最擅長的領域,激光雷達是這個品牌的看家本領。
線數越大的激光雷達,擁有越高的空間感知精度,行業一直在往更高的線數上做。但目前比較普及的,主要還是128線,以及華為的192線。
這次IAA展會,禾賽科技直接拿出了最新的高性能激光雷達產品。其中有一款名為“ETX”,最大的“肌肉”就是超遠距感知和800線,是目前全球線數最高+測距最遠的車載激光雷達。另外,ETX裏麵的激光發射、信號處理、單光子接收三個核心模塊,禾賽科技做到了完全自研。
(圖片來自禾賽科技)
看體積,国产AV蜜桃网站發現禾賽ETX並不大,甚至要比上一代的AT128更輕薄。據介紹,ETX的視窗高度僅有32mm,相比之下,AT128的視窗高度為49mm。
不過這種高線數高性能雷達,數據量必定很龐大,目前主流的輔助駕駛解決方案很有可能帶不動。準確來說,ETX這樣的產品應該是麵向自動駕駛方案和對應車型的。
ETX已經提前拿到了歐洲多家頂級車企的定點,以及國內領先車企的定點,計劃在2026年實現規模化量產,到時候差不多是Robotaxi爆發的時間節點,倒是可以期待一下了。
Momenta:不談新技術,拿下全球20主流車企
作為中國頂級智駕方案供應商之一,Momenta參加IAA並沒有帶來很炸裂的新技術和產品。
在現場,Momenta主要公布了他們的品牌發展曆程,和端到端飛輪大模型等技術成果,以及和生態合作夥伴的最新進展。
有高管在發布會上表示,Momenta已經與全球20多家主流車企達成深度合作。不久前,智己L6和智己LS6的海外版IM5和IM6正式在英國上市。在國內,這兩款產品搭載的就是Momenta的高階智駕方案,而到了英國市場,Momenta的端到端飛輪大模型輔助駕駛係統依然得到了保留。
(圖片來自電車通IAA現場攝製)
最新的R6飛輪大模型是業內第一個量產的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不僅有領先的輔助駕駛算法,還著重加強了“強化學習”的能力,能夠在模擬環境裏探索新的駕駛行為。
泛化能力逐漸被行業重視,因為每個地區和國家去適配和優化,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不少,泛化能力則更依賴係統自己去學習和理解,相對來說能夠更快跑通各種新區域。
文遠知行:一段式方案量產,模塊化是優勢
說到一段式端到端智能輔助駕駛,文遠知行正式推出和博世合作打造的一段式端到端輔助駕駛解決方案——WePilot AiDrive。距離雙方合作打造的“兩段式端到端”方案量產上車,僅有半年。
簡單去理解,兩段式架構就是先感知再決策,而一段式架構就是感知和決策同步進行,後者在決策和行為上更接近人類,處理路徑更短,反應更快,也有更高的容錯率,是智能輔助駕駛當下的一大主流趨勢。
據介紹,文遠知行的WePilot AiDrive可以輕鬆處理人車混行、大曲率彎道通行、無延遲跟車起步、城中村複雜交互等十分複雜的交通場景,並且兼顧舒適性、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方案上,WePilot AiDrive支持可伸縮算力、不同傳感器構型,以及以天為單位的快速迭代能力,比如它可以支持多模態傳感器融合感知,也支持純視覺方案,低算力平台可以通過模型蒸餾快速適配,結合中間件實現硬件層和軟件層的解耦,讓L2級輔助駕駛也能夠做到模塊化,讓車企快速部署和量產。
WePilot AiDrive的思路也有點類似於卓馭的“豐儉由人”,軟硬件模塊可以自由組合,也能夠應對低算力和高算力,給了車企很高的自由度,更能夠用一套方案去覆蓋多個價位段的產品。
中國企業逐鹿IAA:在歐洲,為歐洲
其實,IAA展會現場還有一些其他的來自中國的智駕方案供應商,受限於篇幅,就不再一一展開。這些方案供應商的技術路線和展位內容各有不同,但有一個聲音是一樣的——在歐洲,為歐洲。
中國企業在用他們的方式,來表明對歐洲市場的重視和誠意。
卓馭科技、地平線是其中出海聲音最大的,因為他們都強調了針對歐洲市場本土的規劃,包括在歐洲建立分公司、創立新總部,針對歐洲市場製定一係列產品和技術輸出的規劃,加速歐洲車企定點。
相比起車企帶著整車出海,中國技術出海則扮演著一個更深層次的滲透角色,以電池為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裏,汽車電池看中國,中國電池看寧德時代,大概就是這麽個意思。
IAA本質上還是一個麵向行業的國際車展,主要是行業人士以及車企來參加,這些中國“幕後角色”之所以站到舞台前,一定程度上是考慮到了IAA展會的性質——這是一場給當地汽車行業看的活動。
(圖片來自電車通IAA現場攝製)
換成智能輔助駕駛方案也是一樣的,在國外,除了自動駕駛公司,傳統車企幾乎沒有這方麵的研發基礎,轉型並非能源形式上的轉變,智能化要跟上時代,海外車企或多或少都需要仰仗中國方案。
地平線創始人兼CEO餘凱在接受電車通等媒體采訪時認為,中國智能駕駛方案出海的意義在於,麵對特斯拉這樣的頭部對手,海外/中國車企依舊能拿出一套不錯的智駕方案,而“兜底”的正是地平線。
並且,地平線和卓馭科技的起點並不高。這裏說的起點是產品準入門檻,目前可以看到大部分中國智駕方案,都做好了各個定位車型的方案組合,讓低價位的車型都可以實現“智駕平權”。
在電車通看來,中國技術輸出,某種角度來說比中國整車輸出更為重要。
一些不為人知的角落,比如蔚來最近和邁凱輪進行了合作,前者授權部分電動化技術給後者用於車型開發等,這也是一種中國技術的輸出。所以,“在歐洲,為歐洲”並不是一個口號,它呈現的是中國方案供應商因地製宜的策略,要做海外市場,就要拿出適應海外市場的服務和方案體係。
中國智駕征戰歐洲,挑戰和機會一樣大
不過,就目前來看,這隻是中國智駕方案出海的布局動作,但不代表歐洲市場的“覺醒”。
国产AV蜜桃网站從地平線創始人兼CEO餘凱的口中了解到,不同於中國市場,歐洲市場消費群體對智能輔助駕駛並沒有全麵的認知,這方麵的需求也沒有被激發,對於海外市場,地平線對ADAS的看法更多是停留在主動安全的層麵。
(圖片來自電車通IAA現場攝製)
他表示,歐洲的消費者並不像中國市場一樣,對全場景高階智駕有相當的需求,他們的需要還停留在比較初級的階段,比如車道保持、高快領航,以及主動安全等。對於中國消費者向往的全場景智駕,歐洲市場暫時還沒有釋放出類似的信號。
可見,技術方案雖然是到位了,但還是要通過時間,讓當地消費者接受。
那麽需要多少時間呢?餘凱的看法是未來3-5年,也就是全場景HSD在中國迅速普及之後,歐洲市場的消費者也會接受全場景智能輔助駕駛了。
這就是一場屬於中國方案的賽跑,趕在歐洲需求爆發之前完成車企定點、量產,並跑通全境,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德國車企已經用行動證明了他們與中國技術供應之間千絲萬縷的聯係,新能源這場比賽,很顯然中國已經悄然拿下了主導權,還是在汽車工業大國的“眼皮底下”。
9月8日,IAA(慕尼黑國際車展)2025盛大開幕。作為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國際車展之一,慕尼黑車展吸引了不少知名車企和科技企業參展。作為挑戰者的中國汽車產業鏈,將與德係東道主們展開全球矚目的“頂峰相見”。電車通IAA報道團已抵達慕尼黑現場,正在全景呈現中國車企的亮眼表現。
關於国产AV蜜桃网站|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當前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