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至9日,2025海洋合作發展論壇暨東亞海洋博覽會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辦。
與上一屆相比,本屆活動規格更高、規模更大——不僅吸引了包括聯合國秘書長海洋事務特使等一批外國政要,還匯聚了450餘家國內外企業前來參展。海洋經濟在山東似乎從未像現在這般火爆。
發展海洋經濟,山東正迎來曆史性機遇。
2024年5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山東時指出,山東要發揮海洋資源豐富的得天獨厚優勢,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打造世界級海洋港口群,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2024年,全國海洋產業生產總值首次超過10萬億元,較上年增長5.9%,增速超過GDP水平。2025年7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表示,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發展海洋經濟。
麵對中央持續釋放的政策信號,山東正掀起發展海洋經濟的新熱潮。從戰略規劃到目標落地,從科技突破到產業升級,從生態保護到國際合作,山東海洋強省建設體係正逐步建立並不斷完善。
作為常年位居全國GDP第三,農業產值全國第一,且工業門類齊全、產業基礎雄厚的經濟大省,山東正為全國經濟發展擔負“挑大梁”的重任。而“海上新山東”的崛起,又將為這個中國北方經濟增長極開辟怎樣的發展空間?
曆史性的新契機
9月7日,2025東亞海洋博覽會率先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開展。
本屆博覽會以“從蔚藍到未來——藍色·海洋·科技”為主題,匯集450餘家參展企業機構,其中大型央國企、行業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國家重點科研院所等行業領軍企業和機構近百家。
在本次博覽會亮相的企業涵蓋海工裝備、漁業養殖裝備、船舶製造、生物醫藥、精密儀器儀表、海水淡化等眾多領域。其中既有院士團隊研發的智能化移動檢測機器人,也有如載人深潛器“蛟龍”號、東方航天港號海上發射船等一批“大國重器”模型,還有眾多中小科技公司研發的最新產品……
這是山東省多年積累的發展成果的全麵展示,也是“戰略—科技—產業—港口—生態—合作”的海洋強省建設體係的實景描繪。
豐碩的科技和產業成果背後是山東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人們常說,與內陸省份相比,山東有“兩個省”:一個是陸地山東、一個是海上山東,麵積均為15萬平方公裏。這裏區位條件優越,地處“一帶一路”交匯區域和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心地帶,是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重要節點。
一直以來,山東都是全國海洋科技力量的“富集區”——共有“國字號”海洋科研平台50個,集聚了全國約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台;全國近一半海洋科技人才、1/3海洋領域院士集聚在山東;21項海洋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數量全國第一。
優越的自然資源條件,豐富的人才與科技優勢,讓山東海洋經濟發展始終位居全國前列。自2011年山東獲批中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以來,十多年間山東海洋經濟實現了倍增式發展。
據自然資源部信息,2024年山東省海洋產業生產總值18011.8億元,比上年增長6.1%,超過了山東同期5.7%的GDP增速;海洋經濟對全省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至23.9%,拉動地區國民經濟增長1.1個百分點。
不過,與山東具備的資源優勢相比,山東海洋經濟潛力仍然巨大,各界對於山東海洋產業的期許仍然很高。
中國海洋大學未來海洋學院院長李建平說,山東海洋經濟需要更加有效的宏觀戰略和相關政策;海洋科技轉化能力亟待提升;傳統產業麵臨轉型升級,新興產業需要加強扶持。
山東最大的優勢在海洋,最大的潛力也在海洋。或許隻待一個契機、一輪政策紅利,就可再次引燃山東海洋產業變革、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力。
去年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東時指出,山東要發揮海洋資源豐富的得天獨厚優勢,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今年7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發展海洋經濟。
中國海洋經濟釋放出越來越積極的政策信號。當前,中國海洋經濟年產值已超10萬億元,蔚藍的大海給人無盡的遐想空間。
海陸統籌描繪新藍圖
2018年1月,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獲國務院批複,啟動了新舊動能轉換的變革。當時,在山東確立的“十強”產業集群中,“現代海洋”還隻是其中之一。
如今,“陸上山東”與“海上山東”在經濟地位上開始相提並論。山東這個海洋大省開始體係化進行頂層設計,描繪“海上新山東”的建設藍圖,加速推動海洋經濟新一輪變革和發展。
2024年底,山東製定了《山東省海洋產業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25—2027年)》,將海洋產業主要發展目標設定為“整合全球海洋創新要素,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全麵提升山東海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係,打造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的全國樣板”。
這一計劃明確提出,到2027年,山東將突破100項以上海洋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全省海洋產業生產總值達到2萬億元,海洋產業體係日趨完善。
按照2024年的經濟總量和過往數年的增長態勢,2025年山東GDP有望超過10萬億元。這意味著,快速增長的海洋經濟將在整個山東經濟總量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中,葡萄牙、荷蘭、丹麥等歐洲國家國土麵積雖小,卻憑借海洋優勢一度非常強大,對世界格局產生過深遠影響。充分利用和挖掘海洋優勢,將海洋經濟作為陸地經濟發展的催化劑,就能發揮“1+1>2”的效果。
由此,陸地與海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山東”。在海陸統籌的改革思路下,“陸上山東”改革經驗也能夠給“海上山東”提供借鑒。
過往,山東一直是全國經濟改革的急先鋒、探路者。2018年,山東率先啟動新舊動能轉換探索——根據自身產業基礎和未來發展方向,確立了“十強”產業集群,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新興產業,綠色化工、現代高效農業、精品旅遊五大傳統產業。後來,山東又從實際出發將現代輕工紡織增補其中。
如今,山東在海洋經濟變革的頂層設計上也秉持著這一因地製宜的改革思路。
這將是一條山東特色的海洋發展之路——山東計劃實施海洋科技創新、世界一流港口建設、海洋產業壯大、智慧海洋突破、海洋開放合作五大行動。其中,壯大海洋產業將加快海洋漁業、海洋化工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抓好海洋生物醫藥、海工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培育,積極發展深遠海資源開發、海洋空天等未來產業。
而海洋產業門類眾多,與其他產業往往相互關聯。比如,海洋漁業屬於農業,海工裝備屬於裝備製造業,海洋醫藥則屬於醫養健康產業。許多領域都需要跨學科、多領域的人才和專家共同協作、資源共享,“陸上山東”的科技成果、產業優勢,也奠定了“海上山東”的產業基礎和發展空間。
探尋“海洋+AI”新模式
本屆論壇與博覽會的主題是“從蔚藍到未來”。與前一屆相比,此次活動呈現出一個明顯的新趨勢——海洋與AI(人工智能)相結合。
在此次2025東亞海洋博覽會上,北京韋卓科技集團展示的一套“海—潛—空”協同作業的智能海洋裝備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
該集團海洋事業部商務經理王江波一邊向經濟觀察報記者演示水下機器人一邊介紹道,這是公司最新研發的人工智能海上無人艇,可搭載水下機器人和無人機,實現“海—潛—空”立體作業網絡。其中,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可潛到水下300米深,適應水下多變環境、複雜空間,進行長時間、高強度地連續作業。
北京韋卓科技集團這套立體協同作業的智能裝備適用於海上風電自動巡檢、油氣平台智能運維、海洋科研與考古探索、港口與海上基建運維、海上安防等應用場景。
山東是中國的海洋大省,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王江波此次參會是希望能在山東將最新研發出的人工智能科技與產品推廣應用,以“海洋+AI”的方式賦能海洋產業,提升運營效率。
不隻是中小AI公司紛紛借助此次展會開拓市場,大型科技企業也正在將目光投向海洋產業。
華為集團副總裁、公共事業軍團CEO李俊風在調研海洋經濟時發現,中國海洋經濟產值已接近GDP的8%,增長率達到6.5%。青島涉海企業多達3200餘家,2024年實現海洋產業生產總值5513.2億元。
李俊風表示,華為一直在思考,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能夠助力和支撐海洋經濟、海洋產業和海洋生態的發展。目前,華為憑借多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研發,已在海洋裝備、海洋新能源、海洋生態保護、航運物流、港口管理、海洋漁業等領域進行探索和實踐。他希望政府能夠主導形成高質量的海洋數據對外開放的機製,為人工智能大模型築基。
海洋與AI的結合正在推動海洋觀測從“經驗依賴”邁向“數據驅動”的精準預判,讓過去遙不可及的深海探索,擁有了“無人智能裝備”的科技支撐,更讓複雜的海洋治理與決策,具備“科學算法”的強大賦能……當這股“智能浪潮”奔湧入海,山東開始順應趨勢變化,探索發展海洋經濟的新模式。
此次論壇,青島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聯盟正式啟動成立。該聯盟擁有華為、山東海洋集團、青島國實科技集團、阿裏雲等70家成員單位,將聚焦海洋人工智能熱點技術與場景,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級,加快推進海洋產業和人工智能融合創新,聚力打造引領性、可複製的“青島樣板”。
論壇當天,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發布了“AI+海洋”產業圖譜V1.0。研製產業圖譜是推動人工智能與海洋產業係統化、高效化融合的關鍵前提。雙方圍繞青島“4+4+2”現代海洋產業體係,梳理製作出“海洋漁業”“海洋電子信息”“海洋工程裝備”等8張產業需求圖譜,構建出清晰可視的產業鏈生態,以AI助推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煥新增效。
此前,青島市還在全國率先係統布局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發布了《青島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建設實施方案(2024—2026年)》,聚力推進“海洋+AI”產業發展、打造世界級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
值得一提的是,AI的應用不僅有助於傳統海洋產業煥新提質,還有望化解科研成果產業化受阻的難題。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董樂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山東海洋人才、科技成果很多,但沒有形成有效的產業化閉環,不能隻看技術的貢獻度,關鍵看技術用在哪裏,場景在哪裏?
中國的傳統科研模式是“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在這種模式下,“成果轉化”基本思路是從技術出發找市場,但這種模式容易導致科技與產業“兩張皮”。如何充分發揮山東海洋科技人才優勢,推動海洋產業發展是一個重要課題。
在董樂看來,傳統科研模式與AI賦能模式有著截然不同的方向。AI賦能傳統產業的邏輯是根據需求方的市場來倒推,先找場景,先找應用的市場需求,再看AI是否能夠解決,如何利用科技降本增效。她認為,AI推廣模式有助於突破海洋產業長期存在的科技產業化瓶頸。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的困境,恰恰讓她看到了AI賦能的巨大市場機遇。
不過,她表示,海洋AI的發展是技術、產業、政府、從業者多方協同的結果,需要在互動交流中凝聚共識、找到方向。她提出了三點倡議:第一,開放數據,使得科研機構與企業能夠合理合規使用;第二,充分開放場景;第三,共享海洋行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