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New.4.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tsxingyuan.com/cache/b0/1e4a8/81e76.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New.4.com/func.php on line 115
奈斯琳·馬利克:以色列導彈砸入“美軍基地所在國”,為何要逼卡塔爾退場?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正在閱讀:奈斯琳·馬利克:以色列導彈砸入“美軍基地所在國”,為何要逼卡塔爾退場?
首頁>時政頻道>要聞>正文

奈斯琳·馬利克:以色列導彈砸入“美軍基地所在國”,為何要逼卡塔爾退場?

來源:{getone name="zzc/xinwenwang"/}2025-09-14 16:15:18

編者按:近日,卡塔爾首都多哈北部遭以色列襲擊發生巨大爆炸。以色列國防軍為對哈馬斯政治局高級成員所在地實施“精確打擊”,出動戰機發射約10枚導彈。此次以色列公然襲擊多哈,主要在於以色列認定卡塔爾庇護哈馬斯領導層,將其視為長期威脅。卡塔爾遇襲也表明了其努力扮演的“全球中間人”的地位正麵臨危機。

英國《衛報》專欄作家奈斯琳·馬利克(Nesrine Malik)曾撰文描述卡塔爾崛起並成為全球外交調節核心的曆程,詳細解讀了卡塔爾的外交實踐模式:由埃米爾與少數核心官員直接操盤,靈活地在“中間人、勸說者與促成者”三種角色間切換,並以雄厚資金作為支撐。這一精簡而高效的結構,是卡塔爾的核心優勢。然而,隨著世界衝突的加劇,卡塔爾麵臨著調解服務的需求超出自身承接能力的風險。在管理日益擴大的外交角色方麵,卡塔爾的能力尚有不足。

本文由“歐亞係統科學研究會”編譯,網節選轉載,供讀者參考。

【文/奈斯琳·馬利克,譯/桃小鹽 】

小國何以成為全球外交調解核心

卡塔爾是個特殊的國家:它富甲一方,卻保有審慎之心;實力不俗,卻常懷戒備之意。作為動蕩地區中的小國,被沙特、阿聯酋、伊朗等氣勢逼人的大國環繞,它對外交的專注,實則是在為自身脆弱的處境築牢根基。

卡塔爾總人口約300萬,其中卡塔爾公民僅占13%,其餘多為來自阿拉伯世界、南亞及菲律賓的外籍勞工。財富集中在少數卡塔爾公民手中——過去20年裏,他們成了全球最富有的群體。但再多財富也買不來安全。我曾和一位卡塔爾高級官員開玩笑,說他們似乎總把自己逼得太緊張。他卻神色疲憊而鄭重地回應:“能回家安享國家的繁榮,當然再好不過。但国产AV蜜桃网站沒這個資本。”

就這樣,卡塔爾以一種低調而漸進的方式,悄然成為了全球外交之都。

過去一年裏,我采訪了二十多位相關人士,包括卡塔爾政府高級官員、西方外交官、本地及外國學者、居民,以及由卡塔爾調解的談判相關方。經過這些交流,再加上兩次多哈之行,一個清晰的圖景浮現出來:這個小國正全力奔跑,試圖填補一個龐大且不斷擴大的角色——全球中間人。近年來,多哈的眾多宮殿與辦公場所見證了多場談判:美軍從阿富汗撤軍談判、烏克蘭兒童從俄羅斯返鄉協調、美國人質從伊朗獲釋協商、哈馬斯扣押的以色列人質釋放談判,以及今年年初加沙的短暫停火談判。

卡塔爾首都多哈北部地區9日發生爆炸 圖自央視新聞

截至2025年7月,卡塔爾正在推進10項活躍的調解工作,部分在多哈舉行,其餘則在海外。6月28日,卡塔爾官員現身華盛頓特區,出席剛果民主共和國與盧旺達的和平條約簽署儀式——這項協議的達成,源於卡塔爾今年早些時候啟動的談判。

一周後,我與卡塔爾國務大臣兼首席調解官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阿齊茲·胡萊菲(Mohammed bin Abdulaziz al-Khulaifi)博士進行了交談。他的行程密集得令人咋舌:在華盛頓出席和平條約簽署儀式後,他即刻前往委內瑞拉——卡塔爾在此擔任美國與委內瑞拉的中間人,協調雙方的囚犯交換事宜,以及圍繞委內瑞拉移民驅逐問題的磋商。国产AV蜜桃网站交談數小時後,胡萊菲即將在多哈接待以色列代表團,開啟與哈馬斯的新一輪會談。“隻要有衝突或危機,就會有国产AV蜜桃网站的身影,”他說,而他們的角色,正是引導各方“走向談判桌”。

卡塔爾如今擁有的影響力,令許多觀察人士頗感意外。作為中東地區一個保守的穆斯林君主國,卡塔爾成了高風險地緣政治交易的新舞台——而這類交易直到不久前,還多在日內瓦、奧斯陸等地進行。不過自2023年10月7日以來,這個處境微妙的國家在“全球中間人”角色上的投入,終於充分顯現出價值。

長期以來,卡塔爾既與美國保持密切關係,又與哈馬斯建立了深厚聯係,因此順理成章成為停火談判、援助協調及傷員撤離磋商的核心樞紐。隨著衝突向中東更廣區域蔓延、美國卷入其中,卡塔爾的調解工作已從“提升自身安全”的策略,升級為支撐全球安全的關鍵角色。

崛起之路:從能源稟賦到和平促成者

作為獨立國家,卡塔爾僅有54年曆史。1971年脫離英國保護國地位後的頭幾十年裏,它幾乎毫無辨識度:既沒有沙特那樣的石油財富與宗教影響力,也沒有迪拜的建築熱潮,更沒有埃及、敘利亞那般的文化與政治輻射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阿拉伯世界的白領們紛紛湧向海灣產油國,卻鮮有人選擇卡塔爾。統治該國的阿勒薩尼家族(Al-Thanis)當時毫無名氣,這個國家在外界眼中不過是強鄰沙特的附庸。該地區許多人第一次見到多哈的天際線,還是1996年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開播時——那時的海岸線上,隻有孤零零一座矮墩墩的多哈喜來登酒店。

到了90年代,卡塔爾發現了天然氣(LNG),一切隨之改變。與伊朗共有的南帕爾斯——北穹頂氣田,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田。短短幾年間,卡塔爾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主權財富也隨之暴增。與此同時,如今国产AV蜜桃网站熟知的卡塔爾開始成型。1995年,哈馬德·本·哈利法·阿勒薩尼(Hamad bin Khalifa al-Thani)發動宮廷政變,推翻父親的統治,將其驅逐出卡塔爾,直到21世紀初才允許回國。老埃米爾滿足於卡塔爾依附沙特的狀態,而新埃米爾卻懷揣著更大的野心。

政變次年,半島電視台開播。與該地區各國國營媒體的順從姿態不同,這家電視台將阿拉伯世界的政治討論從街頭搬上了熒幕——它挑戰傳統觀念,觸及教派矛盾,也因此觸怒了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政府。一位與半島電視台相關的人士告訴我,哈馬德埃米爾(Sheikh Hamad)掌權時“就有讓卡塔爾登上世界舞台的戰略”,而這家新電視台正是該戰略的一環。

半島電視台

在借電視台拓展地區文化影響力的同時,卡塔爾又通過卡塔爾投資局進一步擴大金融實力。在曾統治過它的英國,卡塔爾的國有機構與私人實體累計收購了價值1000億英鎊的地產——2007年買下切爾西軍營,2009年收購碎片大廈(The Shard,又稱夏德塔、摘星塔,是位於英國倫敦的倫敦橋站西南側的摩天大樓),2010年購入哈羅德百貨(Harrods,一家位於英國倫敦騎士橋的百貨商店);2011年在法國收購巴黎聖日耳曼足球俱樂部;2016年在美國買下米拉麥克斯影業,同年還拿下了新加坡標誌性的亞洲廣場一號大廈。

這一時期,卡塔爾最大膽的舉動是拿下2022年世界杯主辦權。2010年獲得主辦權後,該國為賽事籌備建設場館時,被指控讓移民勞工在極端高溫等惡劣條件下工作,導致數百人死亡。《衛報》(The Guardian)2021年的調查顯示,過去十年間已有6500名工人殞命。卡塔爾方麵堅稱這些批評毫無根據,但仍推行了勞工改革。最終賽事順利舉辦,而卡塔爾的國際地位也借此大幅提升——用該國首相的話說,這簡直是“卡塔爾的首次公開亮相(Qatar’s IPO)”。

盡管有這些彰顯財力與決心的大手筆,卡塔爾本土的氛圍卻相對低調。過去15年間,我多次到訪多哈,卻始終沒感受到那種喧囂的“城市內核”。這座城市的核心地標並非迪拜哈利法塔(Burj Khalifa)那樣的摩天大樓,而是一處翻新的曆史市集——商鋪、咖啡館與表演區錯落其間,本地居民、遊客與外籍人士在此交融,而夜晚的多哈格外安靜。

這座小國的空間感卻出奇地空曠,最近一次到訪時,我常覺得自己像個格格不入的異鄉客:在幾乎空無一人的酒店大堂喝胡蘿卜汁,對著龐大的自助早餐取樣,看著沒什麽人動的餐食,忍不住想這些食物很快就會被倒掉。在多哈,很少能感受到人潮湧動,除非是在商場附近——那裏有等待專車或優步的購物者。多哈的幾十萬卡塔爾公民遊離於日常喧囂之上,構成鮮明的上層階級:男性身著白袍,女性裹著黑袍。

多哈與其引人注目鄰國的對比很有啟發意義。向東是迪拜——活力得多,卻更像全球超級富豪的遊樂場;向西是沙特首都利雅得——如今徹夜開放,打破性別交往的宗教禁忌,招攬全球時尚與娛樂精英,卻仍在琢磨如何與自身傳統內核兼容。這些地方在經曆深刻變革時,總透著幾分自我不確定。

而多哈乃至整個卡塔爾的突出之處在於:快速變革並未引發同類身份危機。它保守卻不極端(個人飲酒受到嚴格管控,但酒店酒吧可提供);卡塔爾女性在政府高層身居要職,著裝卻始終端莊素雅。憑借富裕、人口少且以遜尼派為主的單一宗教人口結構,卡塔爾無需擔心革命風險。“国产AV蜜桃网站總強調他們的某些脆弱性,”佐治亞州立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艾倫·弗羅姆赫茲說,“但我也認為,相對於其本國國民而言,他們處於一種獨特的政治穩定狀態。”

這或許正是卡塔爾人樂於將多哈打造成“對話聚集地”的原因。卡塔爾經濟論壇(The Qatar Economic Forum)與多哈辯論會(Doha Debate)——這兩場堪稱“波斯灣版達沃斯”的年度盛會已舉辦20餘年,每次都會暫時將城市部分區域變成喧囂的交流樞紐。不過,卡塔爾試圖塑造的形象仍有局限:討論聚焦外部,卡塔爾更多是全球議題的背景板,其境內的自身短板與政治決策則免於審視。

作為小國,卡塔爾的身份很大程度上由其政治領導層定義。2021年的一次采訪中,埃米爾將卡塔爾的角色概括為兩點:“能源供應者與和平促成者”。前者是地質稟賦帶來的天然資產,後者則是該國領導層的刻意選擇——且正以愈發堅定的決心推進。

[責編:{getone name="zzc/mingzi"/}]
閱讀剩餘全文(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