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鋼園科幻產業集聚區,石景山人形機器人數據訓練中心內,108台人形機器人正忙碌著,澆花、做理療、整理床單、采摘番茄、完成精美的咖啡拉花……作為北京首個人形機器人數據訓練中心,該中心每年預計可產出超百萬條高質量多模態數據,目前已為多家海內外的大模型企業、機器人企業提供數據服務。
高質量、多樣化、貼近真實世界的多模態數據(融合視覺、聽覺、觸覺、動作指令等多種信息),是訓練機器人“大腦”AI模型不可或缺的“養料”。這直接決定了機器人能否真正具備在各種場景中應對自如的通用能力。以“疊毛巾”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來說,機器人需要進行成千上萬次訓練,才能把動作數據“刻”進腦子裏,形成標準化的知識儲備。
當下,人形機器人作為最具潛力的智能載體,正逐步從實驗室走向生活與生產。而缺乏真實數據“養料”,成為限製人形機器人規模化落地的重要瓶頸。今年3月28日,北京市首個“人形機器人數據訓練中心”在首鋼園科幻產業集聚區正式落地。
農業機器人將成熟的番茄采摘下來放進籃子,收納機器人在床邊整理被單,清潔機器人在衛生間洗刷馬桶,管家機器人在陽台澆花……在這個占地3000平方米的訓練中心裏,每個機器人都在忙碌地完成各種場景任務,並對相應的動作數據進行標注、采集,再“反哺”給係統,推動機器人“大腦”不斷迭代升級。
據悉,訓練中心匯聚了元客視界、艾歐智能、知行機器人、傲意科技、強腦科技等具身智能產業鏈上下遊十餘家企業的先進技術與產品,聯合構建起覆蓋感知、決策、執行各環節的產業生態矩陣,並聯動鵬城實驗室、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等產學研機構共同搭建具備“場景數據采集-模型訓練-應用驗證”全閉環能力的智能訓練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