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殿堂是如此宏偉高遠,不少大師的聲名雖然不為外界熟知,但其成果卻照亮了整個學科。美國斯坦福大學人文與科學學院名譽講席教授孫理察(Richard Schoen)就是其中代表。
今天(9月10日),2025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智能科學或數學獎”(獎金1000萬元)在滬授予孫理察,以表彰他在幾何分析與微分幾何領域作出的開創性工作,包括在共形偏微分方程、極小曲麵、廣義相對論、調和映射及山邊(Yamabe)問題等方麵取得的奠基性成果。
生於1950年10月的孫理察,被公認為幾何分析領域的奠基人和領軍者之一。他最著名的成果,就是和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合作完成的“正質量猜想”證明。某種意義上,這個證明影響了国产AV蜜桃网站對宇宙的根本認知,為廣義相對論設定了一個安全邊界,進而為黑洞、引力波等研究提供了數學支撐。
孫理察(右)與丘成桐
孫理察的人生經曆十分吸引人:無論是成長於美國一個擁有13個孩子的大家庭,還是他對於數學人才培養的洞見(包括對數學奧賽的審慎態度)。值得一提的是,孫理察與丘成桐的合作延續了超過半個世紀,使他與中國學界有了更多交集。特別是“孫理察”這個中文名,正是丘成桐所起。
為相對論編織“安全網”
用科普的語言來說,廣義相對論中的宇宙,就像一張巨大的蹦床;若是空無一物,蹦床就是一片平坦;假如放上一個保齡球,蹦床會立刻凹陷,並把附近的其他小球拉過去。這個“凹陷”就是廣義相對論所描述的由質量所製造的“時空彎曲”,它將周邊小球“拉”過去的效應,就是愛因斯坦心中引力的本質。
根據物理學家的直覺,“負質量”不能在宇宙中留有一席之地。眾所周知,正質量帶來的引力讓牛頓的蘋果掉到地上,但負質量在理論上會製造出各種反常。一旦它存在,就會引發連鎖反應,導致宇宙作為一個係統出現不穩定乃至局部“崩潰”。因此,物理學家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了“正質量猜想”,認為包括宇宙在內的任何孤立物理係統,其總質量不可能為負,至少為零。但在得到證明之前,猜想始終隻是猜想。
1979年,孫理察和丘成桐合作發表論文,第一次為正質量猜想給出嚴格的數學證明。受益於幾何分析思想,孫理察和丘成桐攜手發展出一種以“最小曲麵”為核心的數學工具,類似於在彎曲時空幾何裏構造出一個特殊的“肥皂膜”並開展分析,最終靠反證法排除了負質量的可能性,使正質量猜想成為了定理。
“肥皂膜”是分析彎曲時空的重要手段
這個成果在物理學界激起巨大反響。有人評價,它為相對論編織了一張安全網,劃定了總質量不小於零的底線。考慮到任何係統總是傾向於最小能量狀態,假如宇宙質量失去了“零的底線”,那意味著宇宙能階的下降可能會永無止境,甚至直到消失;而有了正質量定理,黑洞、引力波、時空奇點等研究才獲得堅實的理論基礎。
從數學的視角,這個證明也讓新興的幾何分析翻開了新篇章。之後多年,孫理察將幾何分析方法推廣到更多領域,解決了許多重要的數學問題,幫助他先後獲麥克阿瑟天才獎(1983年)、博謝紀念獎(1989年),沃爾夫數學獎(2017年)等重量級獎項。
與中國數學的不解之緣
孫理察與華裔數學家丘成桐超過50年的交往,堪稱學界佳話。
1972年,孫理察從代頓大學數學係畢業,進入斯坦福大學攻讀研究生。1973年秋,青年數學家萊昂·西蒙來到斯坦福,成為孫理察的導師;同時加入斯坦福的丘成桐,辦公室和西蒙正好麵對麵,孫理察敏銳的思維引起丘成桐的注意,雙方第一次合作隨之展開。1977年,孫理察獲博士學位,丘成桐甚至是他的第二位博士論文導師;哪怕孫理察畢業後離開了斯坦福,兩人的合作也沒有中斷,正質量猜想的證明正是其中代表。
上世紀70年代,丘成桐與孫理察開始了深入合作。
大師級合作,是數學界的幸事。作為幾何分析學派最重要的開創者,丘成桐曾表示,孫理察、萊昂·西蒙等人,包括他自己,在1970年代幾何分析理論上取得了巨大進步,為之後近半世紀拓撲、代數幾何和數學物理學中的重大發展奠定了基礎。丘成桐甚至公開說,自己超過一半的重量級論文,要麽與孫理察合寫,要麽深受對方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幾何分析的幾本經典教材,包括《微分幾何講義》,都是由丘成桐與孫理察合著。
丘成桐雖然在斯坦福當過孫理察的導師,但他實際上隻比孫理察年長1歲半,雙方從一開始就是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孫理察後來說,“丘成桐一直是我的榜樣”;反過來,丘成桐則稱孫理察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這種欣賞根植於雙方對數學的熱情。孫理察曾回憶說,剛到斯坦福的丘成桐雖遠未成名,但渾身煥發出雄心與活力,尤其是丘成桐幾乎不回公寓,一直住在辦公室,從清早忙到深夜:“我從來沒遇過像他那樣的人。”有趣的是,學生回憶說,孫理察本人一周七天也是每天一大早就到辦公室工作。
2010年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ICCM)授予孫理察“國際合作獎”。
與丘成桐的合作,讓孫理察和中國數學界建立了深厚聯係。他不遺餘力地培養青年學者,帶過約20位來自中國(包括港澳台)的博士生,還積極推動中國數學人才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為表彰孫理察的貢獻,2010年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ICCM)授予他“國際合作獎”,為他頒獎的正是丘成桐。
可以扣籃的數學家
在同事和學生眼中,孫理察在成名後仍是數學界最謙遜、最努力的人之一,對學生既嚴格又支持。同時,他也是熱愛生活的數學家,尤其擅長各種球類運動,包括棒球、籃球、排球、網球。有一年到夏威夷旅行,孫理察用石頭擊落了五層樓高椰子樹上的椰子,讓同行的數學家驚歎不已。另外,身高1米83的孫理察還是少數可以扣籃的數學家。
孫理察的這組照片分別攝於十歲、高中畢業和大學畢業。
孫理察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擁有13個孩子的大家庭。父母非常重視教育,幾乎每個孩子都是優等生,其中五六個在中學畢業時是全校第一。作為家中“老十”,孫理察初中時就從兩個主修數學的哥哥那裏拿到大學課本,從而早早接觸到高水平數學。他自小在農場長大,有大把時間在田間自由獨處和思考。他曾說:“農家成長的背景和數學家所需的特質是一致的。數學家必須獨立,必須固執地追尋一些其他人不會有興趣的事。”
孫理察是少有在研究與教學方麵都達到頂級水準的數學家,曾被不少學生評價為“所遇到過的課上得最好的教授”。對於人才培養,他有獨到看法。比如,他認為數學奧賽雖然為一流大學篩選人才提供了一定幫助,但也可能讓學生過早陷入特定方向的技巧性訓練,限製了視野的拓展,從而帶來長期的負麵影響。同時,數學也不應該如奧賽般成為純粹的智力遊戲,而應與現實世界關聯,和更多學科領域結合。實際上,正質量猜想的證明就是跨界研究的典範,讓孫理察獲得了“物理與數學橋梁構建者”的美譽。
孫理察夫婦和華裔學生在一起。
對於孫理察的學術成就,丘成桐的評價無疑最具說服力。2017年當孫理察獲沃爾夫數學獎時,丘成桐表示,該獎是對孫理察“在幾何分析領域長期展示的偉大洞見和實力的當之無愧的認可”。此外,丘成桐還給過一個半開玩笑的評價,並寫進了一本書。書中說,幸而證明了正質量猜想,“宇宙依然存在,時空也安全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