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綜一直是創新最卷的領域之一。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人設、新關係、新模式冒出來,瓜分一波觀眾的注意。 當新模式層出不窮,《心動的信號》這個老IP反而顯得格外矚目。 它是內娛戀愛觀察類節目的鼻祖,播到第八年,依然每一季都能講出新故事,節目中走出來的高甜CP更是一對接著一對。 冷眼就特別好奇,究竟是什麽支撐這檔節目擁有如此長的生命力,讓它能持續吸引越來越挑剔的戀綜用戶? 直到看完了第八季《心動的信號》的超前劇透篇,冷眼有了一些自己的答案。 不斷自我迭代的戀綜鼻祖 眾所周知,近兩季《心動》的模式升級,場景的變化是最明顯的。 第六季中,“心動小屋”在數量上升級為兩個,並設計“選房換房”規則,激發嘉賓的勇氣和衝動。第七季則打破一季一座城市慣例,將故事背景設定為“大灣區”,開啟多城故事。 到了第八季,節目組在多元場景構建上更進一步,節目不再從心動小屋開場,轉而用一次海島旅行作為嘉賓初見麵的場景。 在超前劇透篇中,10名嘉賓分為兩組,分別在相距21.6海裏的兩座海島,花鳥島和泗礁島初見。第二天將有一班往返兩島的遊輪,將每個島上5人中的其中2名嘉賓,交換到對麵島嶼上。
從傳統小屋初見,到海島上的平行相遇,遊船的交換構成了命運般的相遇和錯過。這一頗具刺激感的模式升級,開啟了第八季全新戀綜故事。 相信大多數人看戀綜,最著迷的就是情感不確定性帶來的人物關係的不斷打碎和重建。海島交換正是這樣一套非常完美的機製,用來強化這種不確定性。
傳統戀綜用來洗牌人物關係的手段無非兩種: 引入鯰魚嘉賓,和強隨機性的約會匹配。 對於前者 ,新嘉賓終於不再是第3-4期按時登場,而是在超前劇透篇中,就利用海島互換規則,在10人的首發陣容中引發了多次鯰魚效應。 在兩個海島的5名嘉賓各自完成初見麵後,遊輪交換嘉賓啟動,兩個島上的“新人”會重塑兩島內部的人物關係。而當10名嘉賓齊聚入住小屋,兩個海島上的嘉賓又會成為彼此關係圖譜中的“鯰魚”。 一次互換帶來人物關係的多次重構,10名嘉賓把“鯰魚效應”帶來的不確定性玩出了指數級提升。冷眼已經可以想象第一期觀察室明星做心動線推理的時候,會是多麽地獄級的難度。
而從長線敘事來看,人物關係的不斷重構,成功為後續感情線發展埋下更多伏筆。 在超前劇透篇中,金禹行和盧遠在第一天的落日約會中心生好感,在海角盡頭的燈塔上,兩人用拍立得合影,交換彼此喜歡的書籍和電影。 然而第二天,當盧遠拿著給金禹行買的感冒藥,想要進一步深入了解時,卻得知他已經被交換到另一個島嶼上。盧遠的失落肉眼可見。
當剛剛萌芽的心動不得不經曆“分別”的考驗,初見麵的好感在突如其來的分別麵前能否持續?新人的出現又是否讓兩人關係產生隔閡?
相隔21.6海裏的兩個海島之間天然的地理位置,讓遊輪互換構成了的命運般的相遇和交錯。而節目甚至才剛剛播到超前劇透篇。這樣的快節奏,無疑是讓《心動的信號8》開局即驚喜,在一眾戀綜的常規開篇中脫穎而出。
去社會標簽,在旅行中講述心動的故事 規則創新之外,如何在新場景中講好“人”的故事,是另一個挑戰。 旅行天然是一個非常考驗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場景——“想知道TA靠不靠譜,就一起去旅行”。在節目觀察室,心動專家錢莊也從專業的視角強調,在旅行這樣的高濃度的沉浸式相處中,生活中的種種優點和缺點都會在無形中被放大。 在戀綜中引入旅行並不少見,往季《心動》中也有多次旅行,但第八季為什麽要用旅行做開場? 在冷眼看來,這樣的設計可能表明了節目組的一個決心: 在脫離社會生活的海島場景中,節目組想要完成一次人物塑造上的“去社會標簽化”。
傳統綜藝中,嘉賓的第一個高光,大多來自履曆公開。自帶光環的職業標簽和海歸名校等學曆標簽也成為塑造“戀綜天花板嘉賓”必不可少的要素。 但隨著戀綜市場的不斷發展,這種傳統路徑的問題也逐漸顯現了出來, 社會化的標簽,真的是心動的必要條件嗎?如何讓嘉賓放下外在標簽的權衡,讓心動重新回歸人與人最純粹的相處中?
過往心動小屋中,嘉賓一邊上班一邊約會,社會身份會不自覺地代入日常相處中。那麽脫離日常的海島,就成為了幫嘉賓卸下了這層標簽的天然場景。在這裏,嘉賓們職業和身份都不會、也不需要公開。 而當節目的發力點從塑造光鮮的社會身份,轉向旅行中每一個具體而真切的當下,冷眼在《心動的信號8》的細節刻畫中,更強烈地感受到了嘉賓人性中最本真的美好與可愛。 大E人柯愛林是行走的“小太陽”,自帶滿滿氣血感,再冷的話題都能輕易逗笑她。與此同時,她又共情力十足,當察覺到盧遠因金禹行離開而心不在焉時,她立刻化身“氣氛擔當”,逗趣解圍,用她特有的開朗活潑驅散低氣壓。讓彈幕直呼“這就是高能量者的魅力!”
截然相反的是大I人瑞龍,才剛剛初見麵,他已經社交電量低,“馬上要關機了”。徐如藍跟他閑聊,他戰術性炫掉半瓶水,為了緩解尷尬問出的“你們喜歡植物嗎?”,反而讓場麵陷入了更深的尷尬。而這種尷尬的背後,反而是他交往中不加掩飾的真誠,讓他無辜的人機感更加深入人心。
另一位男生焦峙衡表麵“霸道”,搶在其他男嘉賓麵前為女生關上灌入冷風的房門,也在日落邀約中搶先邀約徐如藍。但約會中偶爾流露出的局促和緊張卻暴露了川渝“耙耳朵”本質。心細如絲的他會在約會中用手機認真記錄下對方提到的喜歡的電影,會在點菜時主動詢問對方是否有忌口,而隨手撿起沙灘上垃圾的細節,又展現了他善良的底色。這種層次感,讓焦峙衡的性格更加飽滿立體。
自帶光環的職業、學曆、經曆,一直以來都是打造“戀綜天花板嘉賓”的最簡單粗暴的路徑,但《心動8》卻放棄這條捷徑,堅持用日常細節塑造嘉賓的親切感和真實感,建立和觀眾的共鳴。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心動8》在人物塑造上看似舍近求遠,卻是對“從細節信號捕捉人類情感”這一節目核心主旨的再次強化。
用創新塑造IP的持續生命力 《心動》係列最不容易的一點,就是每一次創新都是有效創新,每次創新都能給戀綜是市場帶來新的想象空間。 這背後,必然是 節目組對最當下的年輕人戀愛狀態的敏銳洞察。 第六季新增“爆燈”機製,嘉賓若確定了自己的心意,可選擇爆燈,提前對心儀對象進行告白。因為節目組看到了年輕人戀愛中敢於爭取和表達,並向觀眾傳遞勇敢、直接的人往往先嚐到勝利的果實的感情觀。 第七季將故事背景設定在“大灣區”,每個嘉賓生活在不同城市。這背後是節目組對愛情烏托邦之外,年輕人戀愛現實阻礙的探討,並傳達地域、年齡、過往經曆等現實問題,以愛之名都有解法的態度。
這種不斷創新的態度,讓《心動》這個IP第八年之後,依然有旺盛生命力。 第八季開篇,杜海濤一句“回家了”,冷眼能清晰感受到,《心動》已經成為藝人老朋友們嗑糖聚會的“快樂老家”。 正因為如此,《心動》的“老朋友們”也常常回到節目中看看。 第六季中,楊丞琳時隔4年回歸; 第八季中,馬伯騫回歸,言承旭已經連續參加3季錄製,杜海濤更是七季“元老”…… 老嘉賓過往綜藝效果可查,能很大保障節目的效果,新藝人則負責製造驚喜。這季的新嘉賓哈妮克孜的表現,就讓冷眼非常驚喜。這是哈妮第一次上戀愛觀察類節目,節目組也是慧眼識珠發現了哈妮這個先天嗑糖聖體,剛剛加入節目就敏銳捕捉到王玨對王樂晨的眼神拉絲的信號,帶頭開“嗑”,觀察室效果拉滿。
當然,無論節目外在的模式怎麽創新,《心動》IP始終不變的,是對當下年輕人心動瞬間的捕捉。 每一季的《心動》都會有網上廣為流傳的高能名場麵,無論是奇聞CP那句“我不希望別人有禮物的時候,你沒有禮物”,還是卓晴CP的“在小屋裏,你給了我兩張無條件的邀約券,今天我想使用一張,邀請你參與我之後的人生”,又或者,今朝CP的“之前我一直不覺得我是運氣特別好的人,因為我家水管也會突然爆炸,然後猜丁殼也總輸,但是我突然有一天想明白了,原來它把我之前的這些運氣都攢起來,給我換了一個好運。” 如今,奇聞CP和今朝CP都已經修成正果。強大售後更進一步讓觀眾增強IP黏性和信任,反哺IP的生命力。
而這一季,僅僅從超前劇透篇中,冷眼已經能嗅到幾對CP的萌芽:盧遠和金禹行曆經挫折的感情線會如何發展?王玨和王樂晨初見麵的心動在小屋能否持續?焦峙衡能否憑借初次約會的“先發優勢”,持續讓徐如藍心動?其餘嘉賓身上又會有怎樣的雙向箭頭的出現? 如果能從長線講好這些故事,冷眼相信《心動8》很有可能打造更多戀綜史上極具記憶點的CP。
所以回到最開頭的問題,為什麽《心動》在8年之後,對年輕觀眾依然有持續的吸引力? 持續不斷的創新,顯然是一個答案。 也正因為如此,到了第八季,冷眼依然相信《心動》能帶來新的驚喜,來把戀綜的天花板再向上抬一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