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閩北某地遭遇強台風襲擊,夜間突發山洪內澇,3個村莊被洪水圍困,多名群眾被困屋頂亟待救援……”近日,武警福建總隊某支隊在野外駐訓場展開防抗台風搶險救援演練。
此次演練以近年閩北地區典型台風災害為原型,複刻狂風暴雨、夜間搜救、水域複雜等真實場景,首次集中投入係留無人機、飛行救生圈等多款新型科技裝備提升救援效能。
“台風無情人有情,隻有把科技優勢轉化為救援能力,才能在災害來臨時跑得更快、救得更準,真正守護好人民群眾。”該支隊領導介紹,針對台風災害“夜間暗、水流急、環境雜”三大痛點,他們曆時半年攻關,將無人機、智能傳感等技術融入傳統救援裝備,打造出適配複雜場景的科技“利器”。
深夜,模擬台風帶來的強降雨仍在持續,某村莊因山洪倒灌淪為“孤島”,夜色與暴雨交織,能見度不足5米,地麵救援隊伍難以快速定位“被困群眾”。
“迅速啟用係留無人機照明偵察!”指揮組下達指令。操作手王正迅速架設設備,隻見一台係留無人機騰空而起,在百米高空懸停。與傳統無人機不同,它通過地麵電纜持續供電,可實現24小時不間斷作業。
“以往夜間救援主要靠手電筒或頭燈照明,範圍窄、易晃動,往往顧此失彼。”班長曹春揚緊盯屏幕說。此時,無人機搭載的紅外熱成像鏡頭正實時傳回畫麵,屏幕上一個個紅色熱源信號清晰標注出“被困群眾”的位置,“哪怕'被困群眾'被茂密樹冠或牆體遮擋,無人機也能對其實現精準定位”。
根據無人機提供的坐標,救援組駕駛衝鋒舟向目標村落靠近。當發現一名距離岸邊較遠的“被困群眾”在屋頂呼救時,操作手操控飛行救生圈快速響應。隻見這款融合了無人機技術的裝備,如離弦之箭般掠過雨幕,懸停在“被困群眾”上方,精準投下救生圈。
轉移“被困群眾”時,水麵助推器派上了大用場。救援官兵手持設備靠近群眾,將助推器掛鉤扣在救生衣上,啟動開關後,設備便會以穩定動力牽引官兵與被困者向衝鋒舟移動。“現在有了助推器,既能省勁兒,又能保證速度,安全感強多了!”參與救援的官兵譚武說。
此次防抗台風搶險救援演練中,從定位到投送再到轉移,整套流程銜接順暢,不到20分鍾,首批5名“被困群眾”全部安全轉移。
記者了解到,為提升科技救援水平,該支隊與消防裝備廠家研究人員成立“產學研”小組,采取“部隊提需求—廠家出方案—聯合做測試”的閉環模式,將救援實踐中的臨時解決方案轉化為技術升級方案,曆時半年改進了6類12款裝備。使係留無人機的續航時間從2小時延長至8小時,給飛行救生圈增加了抗風穩定裝置,為水上助推器優化了防水性能……一係列裝備為閩北山區複雜環境“量身定製”,使救援更高效。
“科技給国产AV蜜桃网站裝上了'千裏眼''順風耳''鐵臂膀'。”該支隊某大隊大隊長崔毅望著演練場上官兵們忙碌的身影說,下一步,支隊將持續深化科技賦能,在實戰化訓練中錘煉“快響應、精處置、零失誤”的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