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技術紅利流向最需要的人。
作者|李斯
進入今年以來,線下商業再次成為中國互聯網的“兵家必爭之地”。上半年,京東、美團和阿裏開啟了“外賣大戰”,而在9月10日,高德推出“掃街榜”,目標是重做線下服務消費的“信用榜”,劍指到店消費市場。
在中國經濟轉型浪潮中,擴大內需是重要一環,而線下服務消費有著巨大的增量潛力。誰能夠搶占線下消費的入口,誰就能夠打開未來增長的全新空間。
9月11日,支付寶披露了一個數據——自2024年6月7日第一筆“碰一下”支付誕生以來,“碰一下”累計用戶數已超2億。螞蟻用321天的時間,實現了“碰一下”用戶超過1億,這之後隻用了僅僅4個月,“碰一下”的用戶又增長了一個億。
支付寶為什麽要做“碰一下”?這其實並不是簡單的份額之爭,而是支付寶乃至螞蟻清晰的戰略——線下消費的複蘇和提振,支付寶要“躬身入局”。
早在一年前,螞蟻就對碰一下有了清晰的判斷:“国产AV蜜桃网站叫‘碰一下’,不是‘碰一下支付’”。這意味著,隻要是線下的場景,都有了用碰一下重做一遍的機會。現在看來,螞蟻的判斷很準。
回溯過去二十多年來中國互聯網商業的創新,螞蟻都是風口浪尖上的引領者。20年前,擔保交易的出現助推了電商繁榮;15年前,快捷支付、二維碼支付,推動中國電商進入移動時代;而現在,螞蟻正在生活服務、金融服務和醫療健康多個領域全麵發力,搭上AI時代來臨的東風。
01 “碰”大螞蟻創新的想象空間
走進小區或者寫字樓的電梯間,支付寶“碰一下”和分眾傳媒合作的設備已經覆蓋了 60 多個品牌,鋪設了50萬台,到年底預計會達到100萬台。你用手機碰一下這個設備,可以與廣告互動領取優惠券和紅包。
8月30日,分眾傳媒的財報電話會上,專門強調了碰一下可以對傳統線下廣告帶來的價值,以前傳統廣告是單向觸達,現在用戶可以“碰”一下直接參與,可以形成更高效的互動和轉化,“電梯場景正在從‘傳播場’變成‘交易入口’。”
這個神奇的轉變就發生在碰一下這個動作上。不僅是在支付場景,在服務互動入口上,碰一下也遠比掃碼動作要簡單、輕量且有確定性。
這使得碰一下快速實現2億用戶的突破。這很難用“互聯網思維”來形容,反而更加貼合“第一性原理”。即,最好的交互方式是什麽?支付寶的回答是:碰一下。
碰是一種本能,不假思索,無需後天習得。而掃碼則隱藏在app裏。既然有些服務需要即時完成,碰就成了最佳選擇。這也是為什麽在同時有掃一下和碰一下的場景裏,有8成用戶選了碰一下。
“碰一下”是支付寶在產品創新領域的縮影。
這是支付寶的第五波產品大創新,前四次跨越了20年:2004年,為解決電商購物中的交易信任問題,支付寶應運而生,首創在線擔保交易;2010年,支付寶聯合銀行開發銀行卡快捷支付,極大降低了用戶的使用門檻,也奠定了後來移動支付繁榮的基礎;如今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二維碼掃碼支付,最早是在2011年由支付寶首創條碼支付,而後升級到二維碼;2018年,支付寶又正式上線推廣刷臉支付。
在中國86%的移動支付滲透率中,掃碼是主流,且競爭對手長期和支付寶的份額是七三開,移動支付被視為一個“沒有創新空間”的固化市場,有破局的好辦法嗎?2023 年初,麵對入境遊客普遍反饋不會用中國的移動支付,螞蟻集團開始探索條碼支付結合NFC技術的可行性,讓手機靠近設備就可實現支付。這更加符合“一個沒有被掃碼教育過的用戶的直覺”。
2023年7月,“碰一下”這一公司戰略級項目正式啟動,但在內部也有不少爭議,反對的聲音看起來很難辯駁,掃碼支付已經那麽普及了,友商十幾年都沒能成功推廣NFC支付,“支付寶憑什麽可以?”
在市場側,中國已經具備了成熟的條件,據BGD谘詢數據,2000元以上價位段的手機,幾乎實現了100%覆蓋NFC,2024年中國市場每賣出10部手機,就有7部支持NFC;在消費者端,做碰一下的好處顯而易見,簡化支付步驟、提升體驗。
事實上,碰一下的捷報頻傳讓一些螞蟻員工看到久違的鬥誌,讓團隊又有了打仗的感覺。“創業的感覺回來了。” 碰一下的團隊也進入到一種 “非常興奮的感覺”,最忙的時候,核心小組連續幾天睡在辦公室。
到現在,全中國已經鋪設了數百萬台“碰一下”設備,推廣速度是 “刷臉” 第一年推廣的三四倍。相比支付寶推出的其他支付方式,同樣是用戶從0到1億,掃碼支付花了900天,刷臉支付花了455天,碰一下隻用了321天,而第二個1億隻用了4個月。
更重要的是,碰一下激活了支付寶團隊的場景擴展空間,點餐是第一個擴展場景,碰一下,打開點餐頁麵。而讓團隊堅定碰一下有機會重做一遍線下的是和綠城物業合作的“碰一下進門”。
之前,外賣小哥進入各個小區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很多小區有自己的門禁,而通過餓了麽數據完成小區物業的首次驗證後,外賣小哥進入小區隻需要用手機在門口 “碰一下” 即可核身,既安全又方便,也大大緩解了小區保安和外賣員之間的矛盾。
“碰一下” 正在被運用到更多場景,碰一下加入會員,碰一下取快遞,碰一下入住等等共計1000種細分場景。進入到如此多的場景,用戶習慣在加速養成,接近1億的用戶目前會同時使用兩項及以上“碰一下”服務,而在同時有碰一下和掃一下情況下,8成以上用戶首選碰一下。
02 打下AI 時代支付的基建 未來支付是碰、說、看
除了碰一下,最近半年,支付寶還有很多有趣的新支付方式和AI服務。
支付正變得更加自然,就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一樣“碰”“看”“說”。支付可以用手機、手表碰一下,可以用智能眼鏡看一下,小米、Rokid、雷鳥等主流眼鏡都能用。還可以在智能體裏說一下,即可實現下單和支付。
AI還擴展了支付體驗的邊界,支付寶推出了國內第一個“支付MCP Server”,AI智能體可以一鍵接入支付寶支付服務;國內第一個“AI打賞”服務,為在AI智能體內有收取讚賞、小費等需求的開發者提供便捷收款能力;國內第一個“AI訂閱付費”功能,支持開發者在智能體中便捷接入,按服務按次或時長定價並收款。
當被問到相比“掃一下”, “碰一下” 這種新的交互到底改變了什麽?李佳佳回答說:“體驗層麵本身就是一個值得去做的商業模型,體驗就是商業的一部分。”克裏斯坦森在他的顛覆性創新理論裏說到,“當巨頭沉迷於優化現有範式時,顛覆者正在用體驗升維改寫規則。”
03 借AI開枝散葉 螞蟻還想讓醫療變得“普惠”
而在支付領域之外,螞蟻還將目光投向那些被主流市場忽略的角落。6月發布的AI健康管家AQ,就希望基於AI的能力,為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個健康管家,讓緊缺的醫療資源能實現真正“普惠”。
螞蟻希望醫療的 “普惠” ,首先在操作上更普惠,不會打字的老年人,當遇到健康問題,也可以像跟朋友打電話一樣,張嘴問一問,所有的事情就能搞定;資源更普惠,小地方、小鄉鎮、農村的人,也可以像一線城市的人享受到優質的醫療健康資源;服務更普惠,普通收入的家庭也可以和有專屬醫生顧問的富裕家庭一樣,享受到更貼心、更懂自己的健康管理服務。
圖源:AQ健康管家頁麵截圖
AI讓這樣的普惠成為可能。螞蟻的醫療大模型依托超萬億tokens的專業語料底座,相當於3萬部《希氏內科學》的數據量,與全國5000家醫院、300餘位名醫共建專科智能體。
數字支付在今天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而醫療依然是對大部分人來說重要、但門檻依然很高的服務。很多人不是不願意,而是不能、不會。“普惠” 的終點,是平權,是讓每個人都有使用這項服務的平等機會,它不該那麽貴、不該那麽稀缺、也不該那麽難理解。
AQ 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和邏輯誕生的:2024年9月支付寶上線了 “AI健康管家”,測試運行 10 個月後推出了獨立應用AQ,螞蟻集團副總裁、醫療健康事業部總經理張俊傑說“這就像十月懷胎一樣”。截至目前,AQ 已服務了1.4億用戶,由 4名院士領銜 300 餘位三甲名醫開通了 AI 分身,7X24 小時為用戶答疑解惑,還有近百萬醫生在上麵開通了問診和掛號服務。
睡眠領域的知名專家毛洪京說:“如果讓西藏也能獲得優質醫療,這便是初心。”AQ已經在這樣的路上,用戶中近六成來自小城鄉鎮,在優質資源有限的當下,AQ讓小城鄉村的人也能隨時隨地問“大專家”。
04 支付創新、業務創新背後:讓技術紅利流向最需要的人
普惠是最深遠的商業。就像管理學家吉姆·柯林斯曾說:“偉大企業需要同時擁有技術癡迷與人文關懷。”
從擔保交易到快捷支付、掃碼支付,再到今天的碰一下、AQ,螞蟻20年來的每次創新躍遷都讓它煥發出新麵貌,但背後其實都圍繞著同一個內核:讓技術紅利流向最需要的人。
就像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提到,“技術革命的本質,是把稀缺資源轉化為可共享的基礎設施。”
頭圖來源|AI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