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過的針頭,裝進利器盒,和那些用過的紗布、口罩,一起扔進醒目的黃色垃圾桶。這是一場診療的結束,也是這些垃圾漫長旅程的開始。
由於潛在的傳染風險,它們需要謹慎處理。先是被送到醫院的醫療廢物暫存間,等著佩戴手套、口罩、護目鏡的收運人員,開來一輛廂式貨車。車的後門是雙層密閉結構,整個車廂完全封閉,能讓這些垃圾在與外界完全隔絕的情況下被送到專門的處置中心。經高溫滅菌,再喂進破碎機,出料口排出來的碎渣運往垃圾發電廠處置。
一座擁有超兩萬家醫療衛生機構的超大城市,每天產生的這類垃圾量是難以想象的。根據當地生態環境局公布的數據,過去一年,重慶共處置了3.41萬噸醫療廢物,相當於81列高速列車的重量。
負責處置這些垃圾的企業,當然承擔著不小的壓力。最近,其中兩家企業之間的糾紛引發了關注。
一家從2003年開始就被重慶市政府授予中心城區醫廢處置工作的特許經營權,也就是說,9個中心城區的醫療廢物都由它負責處理。然而去年年底,位於中心城區的一家大型醫院卻和另一家企業簽了約。
兩家企業因此對簿公堂。一方認為,自己的權利遭到了侵犯,另一方反擊:前者的服務能力滿足不了市場需求,不應該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壟斷市場。
盡管爭執的結果還有待法院判定,但醫廢處理這道難題,已經顯而易見地擺在了這座超大城市麵前。
2025年7月,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對同興公司開出“罰單”。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官網截圖
重慶市人民醫院2024年醫療廢物處置項目公示,顯示同興公司為單一采購來源。中國政府采購網截圖
一紙協議
2023年11月30日上午,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的一間會議室裏,一片討伐之聲。
收運不及時、服務態度不佳……矛頭指向參會的一家企業:重慶同興醫療廢物處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興公司”)。
這家公司從2003年開始,就拿到了中心城區醫廢處置工作特許經營權。那年6月,經公開招投標程序,原重慶市發展計劃委員會(現為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同興公司簽訂了《特許權協議》,授予該公司重慶市中心城區範圍內醫療廢物收集、運輸、貯存及無害化處置業務的獨占權,特許經營期為15年。2012年9月,重慶市發改委代表市政府,又將特許經營期修訂為“屆滿後延長10年”,也就是到2028年。
協議最初的簽訂,有其緊迫性。根據2002年原重慶市發展計劃委員會、原重慶市環境保護局(現為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等五部門發布的《關於采用招標特許經營權方式建設中心城區醫療廢物處理項目的請示》(以下簡稱《請示》),當年重慶市主城九區有醫療機構754家,臨床和醫療廢物日產量約9噸,按規定必須單獨隔離處理。但由於中心城區當時沒有專門的集中處理設施,這些廢物大部分按生活垃圾處理,加上少數醫療機構處理不規範,造成了病原體轉移和擴散等二次汙染,問題嚴峻。
醫廢處置屬於公用事業項目。按照我國政策規定,政府可以用特許經營的模式,通過公開招投標,選擇企業作為特許經營者,約定其在一定期限和範圍內投資建設運營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並獲得收益。比如,供水、供氣、供熱、公共交通、汙水處理等,都是采取特許經營的公用事業。
這類項目有些共同點:前期設施建設都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利潤空間小,但較為穩定。如果允許多家企業競爭,可能會導致重複建設、資源浪費,而且每家企業都無法實現規模效應。有了特許經營權,對企業來說,能排除競爭、保證利潤,對政府來說,也能確保公共底線服務持續運行。
醫廢處置項目也具備上述特點。因此,《請示》提到:“完全可以通過引進非政府資金和社會力量,按照市場化原則,由市政府特許準入來建設經營。”
據公開信息,除了重慶中心城區,山西運城、河北廊坊、廣西崇左等地的醫療廢物處置都采用了特許經營模式。不過,也有很多城市引入了競爭機製。重慶全市2024年共有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企業31家,除了中心城區,其他幾個城區都采用市場競爭模式。
協議簽訂12年來,整片中心城區產生的醫療廢物幾乎都交由同興公司這一家企業處置。然而,新京報記者發現,近些年,隨著醫療機構的增加,同興公司似乎出現了“力不從心”的情況。
公開信息顯示,2015年、2016年、2018年、2023年同興公司實際處置量均超過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核準規模,其中2015年超過2088噸,超核準規模20%,按規定應重新申領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2019年,其實際處置量與核準規模持平。
也就是說,這些年,同興公司幾乎都在滿負荷甚至超負荷運行。
“醫廢處置設施需要在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核準的規模上留有餘量,以應對突發情況。”一名醫廢處置行業專家解釋。
上述專家對新京報強調,一旦醫廢處置單位超負荷運行,可能會給公眾和社會帶來健康風險和環境壓力。一方麵,醫療廢物最突出的威脅就是感染性,集中處置設施超負荷運行可能造成醫廢無法及時收運、處置,甚至流失。如果處置單位產能不夠,有可能出現未按相關標準規定的工藝參數運行的情況,比如消毒時間達不到,從而影響滅菌效果。另一方麵,醫廢處置單位超負荷運行還可能帶來環境負擔,對於焚燒處置生產線,超負荷運行難以保證焚燒煙氣穩定達標排放。
一份2024年4月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關於人大代表醫廢處置建議辦理情況的答複函(以下簡稱“答複函”)顯示,2020年以來,中心城區醫療機構數量由4933家增加至5451家,同興公司現有收運處置能力“僅能滿足當前處置需求,隨著醫療廢物產生量逐年增加,難以應對未來中心城區醫療廢物更多處置需求”。
在重慶中心城區經營多家民營醫療機構的王晨(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他經營的醫院從十幾年前開始,每年都和同興公司簽合同,由對方收運處置醫廢。但是,同興公司經常收運不及時,有時一到兩周才來收一次,醫院需要打電話催促,而且,收運人員服務態度也不好。
王晨曾向衛健部門反映這些問題,但沒有下文。雖然他很想更換合作企業,但如果不和同興公司續簽,“就過不了(醫療機構)年審。”不過,如果醫廢收運不及時,醫院會“吃罰單”,也沒法通過年審。王晨陷入兩難的境地。
除了民營醫療機構,醫廢規模龐大、擁有多個院區的重慶市人民醫院也曾因同興公司收運不及時,有過更換醫廢處置供應商的計劃。2024年7月,重慶市人民醫院公開了2025年至2027年醫廢處置項目采購意向,擬更換供應商。重慶市人民醫院後勤部門相關負責人向新京報記者透露,此前醫院一直與同興公司合作,但是“他們的服務質量在新冠疫情期間很(讓人)惱火”,偶爾會出現收運不及時的情況,有時“拖個三四天”,“因為隻有他們一家,又沒有競爭,不好管理。”
我國《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規定,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應當至少每2天到醫療衛生機構收集、運送一次醫療廢物。
“有時候(有些機構的醫療廢物)兩個星期都沒人收。”重慶某區衛健部門相關負責人李清泉(化名)也透露,新冠疫情期間,該區醫療廢物規模激增,同興公司的處理能力明顯跟不上。為避免造成疫病傳播的風險,政府設置了醫廢收集點,安排專人管理。但疫情之後,同興公司也偶爾出現收運不及時的情況。
因此,2023年11月30日,在重慶市生態環境局會議室,專門召開了一場重慶市中心城區醫療廢物處置工作的座談會。李清泉也參加了那次會議,他記得,會上多個中心城區的衛健部門代表都反映了同興公司服務質量不佳的問題。
兩起官司
事實上,重慶這座超大城市擁有足夠的醫廢處置實力。
數據顯示,全市有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企業31家,2024年醫療廢物處置設施運行負荷率約47.42%。隻有醫療機構密集的中心城區受特許經營權掣肘,醫廢處置設施接近滿負荷運行。一旦發生疫情等緊急情況,政府完全可以調動周邊區的力量“救急”。
一個實證是,重慶挺過了新冠疫情這場“大考”。
重慶蘇鑫醫療廢物處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鑫公司”)就是在新冠疫情期間進入中心城區市場“救急”的。
2022年11月,新冠疫情期間,重慶市中心城區醫廢規模從每天幾十噸激增至400多噸,為保障醫廢及時安全處置,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向各區分局發通知,要求周邊各區的幾家醫廢處置企業支援中心城區,其中主力便是蘇鑫公司。為此,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還特意向其發去感謝信。
知情人士透露,自此之後,中心城區一些小型醫療機構不再與同興公司續簽,而是依法自主選擇供應商(50萬元以下服務采購類項目無須公開招標),開始與蘇鑫公司簽約。從去年開始,王晨經營的多家民營醫療機構也開始和蘇鑫公司簽合同。
但因小型醫療機構醫廢處置預算較低,拿北碚區某衛生院來說,一年的采購預算僅為2.1萬餘元,同興公司沒有理會。直到蘇鑫公司中標了預算較高的沙坪壩區人民醫院(約為39萬元),觸動了同興公司的利益,後者才以侵犯特許經營權為由訴至法院。
2024年底,位於同興公司特許經營區內的沙坪壩區人民醫院與蘇鑫公司簽署服務合同,決定把2025年該院產生的醫療廢物都交由蘇鑫公司收運處置。
今年3月20日,同興公司把這家醫院和蘇鑫公司告上法庭,認為二被告的合作關係侵犯了其在重慶中心城區醫療廢物處置服務方麵的獨占特許經營權,要求二被告立即停止侵權行為,連帶賠償其經濟損失39萬餘元。
5月7日,這起侵權責任糾紛在沙坪壩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
庭審中,同興公司拿出了重慶市政府和其簽訂的《特許權協議》,以及重慶市政府和各職能部門發布的一係列政府文件等證據,證明中心城區產生的醫療廢物隻能由同興公司收運處置。
沙坪壩區人民醫院一方則發表質證意見稱,這份《特許權協議》中關於特許權的獨占性的條款,僅能約束同興公司與重慶市人民政府,並沒有限製醫療機構選擇其他合法資質的處置企業。原告拿出的一係列政府文件,有的也已經被廢止,還有些與上位法律法規中關於禁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製市場競爭等規定衝突,應當視為無效。醫院出於公共衛生安全、效率和成本等考量選擇蘇鑫公司,不構成對同興公司的侵權。
蘇鑫公司一方提出,根據《特許權協議》,同興公司特許權的獨占性應當以其履行責任和義務為前提,但同興公司並沒有完全履行《特許權協議》所規定的義務,服務能力不足,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導致其他醫療機構被迫尋求替代機構,並非蘇鑫公司惡意競爭。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特許權協議》規定的同興公司的主要責任包括:在整個特許期內,同興公司負責醫療廢物收運係統以及處理係統的管理、運營、維護和修理,使之始終保持安全、正常、高效的營運狀態。在有效預防和控製環境汙染的前提下,保證服務區域內所有醫療機構產生的醫療廢物得到及時收運和無害化處置。
“(如果有充分證據證明)同興公司收運危廢不及時,把壓力轉嫁給醫院了,(那麽)醫院實際上是做出市場的選擇,你很難說醫院有錯。”浙江理工大學經濟法研究所教授王健認為,在上述前提下,醫院和蘇鑫公司都有不構成侵權的抗辯理由,這意味著可以減輕責任。但是否構成侵權還要法院來決定。
此外,二被告均提出,2012年針對《特許權協議》的那次修訂,也就是把同興公司的特許經營期延長至2028年6月,沒有履行公開招標程序,應視為無效。
同興公司對此表示,2011年,因為政府對設備的要求有了更新,同興公司進行了超過1600多萬元的二次投入,於是和政府協商,延長了特許經營權。
王健告訴新京報記者,根據2025年4月20日起施行的《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實施辦法》,起草涉及經營者經濟活動的政策措施,的確不得違法約定或者未經法定程序(公開招標等)變更特許經營期限。但棘手的是,在同興公司和政府協議延長特許經營期的2012年,還沒有建立公平競爭審查製度,因此,那次修訂是否有效,還得由法官判定。
就在開庭前兩日,蘇鑫公司又反訴同興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沙坪壩區人民法院認為,案件要以反訴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在5月19日決定中止訴訟。
蘇鑫公司反訴的訴由是,同興公司通過《特許權協議》強製中心城區醫療機構獨家交易,排除原告等合法競爭者,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二十二條“沒有正當理由,限定交易相對人隻能與其進行交易”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受理了案件。
武漢大學競爭法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教授孫晉對此解釋,特許經營權本身是一種合法的壟斷,但如果特許經營權協議違法或違背社會公共利益,被認定為無效,就會被反壟斷法所規製,同興公司的行為有可能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他認為,二被告是否侵權取決於同興公司與重慶市政府簽訂的《特許權協議》和修訂協議是否違反我國法律規定,是否違背社會公共利益。
從“吃不飽”到“吃不消”
重慶這座超大城市的醫廢處置難題隻是一個縮影。
20多年來,我國的醫廢處置設施經曆了從“吃不飽”到“吃不消”的變化。
受訪的醫廢處置行業專家告訴新京報記者,2003年“非典”過後,國家開始重視醫廢危廢處置問題,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印發《全國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規劃》,通過中央財政扶持和一些社會資本的加入,投建了一批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逐步建立了醫療廢物的集中處置體係。
她提到,規劃實施之初,我國醫療機構數量少,產生的醫廢量也少,大多數醫廢處置設施處於“吃不飽”狀態,醫廢處置企業利潤微薄甚至虧損運行,一批地方政府便采用特許經營的方式,保證企業能夠獲得合理的利潤。
但後來,隨著醫療機構數量激增,醫廢產量暴漲,到了2017年、2018年,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部分地區醫廢處置能力已顯不足,超過1/3的城市負荷率在90%以上,超過1/5的城市處於滿負荷或超負荷運行狀態。
2020年暴發的新冠疫情,暴露了這個行業的諸多問題,加速了我國醫廢應急處置體係的建立。上述專家介紹,近幾年,隨著國家財政撥款支持醫廢收集處置設施提質擴能和一係列法律法規、標準、政策文件的出台,這類設施運行負荷率高的狀態明顯改善。
事實上,這幾年,重慶市相關部門也關注到了醫廢處置的棘手情況。2022年,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等職能部門召開了專題會議。會議提出,當前對同興公司現有醫廢處置設施進行擴能和提質改造迫在眉睫,建議近期依托中心城區某現有垃圾焚燒發電廠新建擴能醫療廢物處置設施,遠期依托中心城區某垃圾焚燒發電廠預留擴建醫療廢物處置設施。而針對同興公司醫廢收運不及時、醫廢電子聯單等製度未完全落實、服務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等問題,向同興公司下發問題督辦函,同興公司也提交了整改方案。
但是,至少從目前來看,同興公司整改成效並不明顯。
今年7月,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對同興公司發出《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書》,指出其存在一係列違法行為,包括:在某醫院收運醫廢時未按要求運行醫廢電子轉移聯單,兩條生產線自6月9日來每日處理量超出危廢經營許可證規定的每日處理能力等。但決定書並未提到針對這些違法行為的處罰。
即便同興公司的服務引起了眾多醫療機構的不滿,但在特許經營權的“保駕護航”下,中心城區的醫療機構不得不繼續與之合作。多個信源顯示,去年年底,重慶市衛生健康委組織召開了中心城區醫療廢物處置專題會議,要求各醫療機構“繼續與同興公司簽訂醫廢處置協議”,但同時強調,“要建立對同興公司履約服務的考核機製”,“如同興公司履約服務不佳,請做好收集同興公司履約服務不佳的佐證影像資料並備注。”
曾經啟動公開招投標、想要在今年更換合作企業的重慶市人民醫院,在衛健部門的要求和領導的綜合考量之下,也終止了招標,繼續與同興公司合作。
“由於沒有市場壓力,特許經營企業的競爭意識會大大下降,提升改造的進步意願和動力很弱。”受訪的醫廢處置行業專家表示。
“針對醫廢處置行業,前期市場不成熟時期,政府不出手就沒有企業來承擔這樣的服務,會導致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失,這種情況下,政府不得不出手,開放特許經營權許可,依照程序把業務委托給企業經營。但當市場成熟、具備競爭條件後,醫療廢物處置行業有利可圖,就沒有必要開展特許經營了。”孫晉說。
與此同時,重慶市有關部門對同興公司特許經營權獨占性的態度並非鐵板一塊,也釋放出有所鬆動的信號。畢竟,《特許權協議》的簽訂雙方是市政府有關部門和同興公司,並不直接約束醫療機構。
李清泉所在城區的部分醫療機構也開始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相關規定,通過招投標程序,就近找有資質、滿足服務需求且價格公道的醫廢處置企業合作。
“国产AV蜜桃网站作為衛生主管部門,職責是要求醫療機構規範處置醫療廢物,避免造成傳染病傳播,不管(醫療機構)與哪家公司簽約。”李清泉說。
去年,王晨所經營的重慶中心城區幾家民營醫療機構按法定程序與蘇鑫公司簽約,並順利通過了衛健部門的年審。
“解鈴還須係鈴人。”孫晉認為,重慶市有關部門要展現擔當和作為,如果同興公司沒有履行理應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就達成了解除協議的條件,政府不如“壯士斷腕”、及時止損,以公共利益受損等理由,收回特許經營權,“將市場的還給市場。”
按法律法規,特許經營權有退出機製,那麽為何重慶市政府沒有收回同興公司的特許經營權?
“環境基礎設施的平穩運行是政府應該優先考慮的,馬上更換運營主體並不一定是最優解。”上述醫廢處置行業專家解釋。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特許經營權的退出在現實中很難落地,其中牽連著合同約定、政企關係、公共兜底服務、行政管理成本等方方麵麵的原因。
通過一起濟南市生態環境局終止醫廢特許經營的案例,便可一窺其中的複雜。
因取得特許經營權的固廢公司處置醫療廢物的臨時場所到期,未能選取新址完成項目建設,無法繼續開展處置業務,嚴重影響社會公共利益,2015年9月,濟南市生態環境局終止了其特許經營權,因此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被企業告上法庭。雖然最終政府的決定獲得了法院的支持,但也付出了應訴的成本,依據判決,還需要補償原告企業的損失。
根據最新的公開信息,目前,濟南僅有2家醫廢集中處置單位,處理能力明顯不足。濟南市相關部門正計劃引入市場競爭機製,解決這一問題。
而在重慶這起案例中,根據《特許權協議》約定,三年後,同興公司的特許經營權將到期,屆時,同興公司投建的醫廢處置設施所有權將全部歸重慶市政府所有,政府有權根據情況放開市場,引入其他競爭企業。
千難萬難,超大城市的醫廢處置問題,總歸要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