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9月10日電 題:台灣教師高嘉駿大陸“中醫逐夢”:教書行醫促兩岸交流
作者 葉秋雲
“人生就兩件事,教書和看病。”在中國第41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福建中醫藥大學台灣教師高嘉駿課餘接受中新社專訪,講述自己“登陸”追夢的故事。
9月9日,在福建中醫藥大學屏山校區,福建中醫藥大學台灣教師高嘉駿(中)正在給學生上課。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出生於台灣桃園的高嘉駿,早年與中醫交集不多。但一次生病看中醫的經曆,改變了他對中醫的模糊印象,並在他心中種下學習中醫的種子。
20多歲時,高嘉駿萌生了到大陸學中醫的想法。他的母親建議,“福建地緣近,語言、飲食、習俗都相近,不妨試試福建的學校。”1996年年底,高嘉駿進入福建中醫學院(2010年更名為福建中醫藥大學)學習。
“中醫藥的根脈在大陸,我在這裏就像魚兒遇到了水。”從福建中醫學院畢業後,高嘉駿又赴北京中醫藥大學深造,先後取得碩士、博士學位,還成為知名中醫學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洪圖的“關門弟子”。
高嘉駿回憶道,恩師王洪圖曾對自己說,“培養過很多台灣學生,遺憾的是沒有一個能站在大陸高校講台上講課。”
轉機出現在2009年,國務院通過支持福建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相關政策,鼓勵福建省在對台交流合作方麵先行先試。高嘉駿也因此獲得好機遇,成為第一個被大陸事業單位——福建中醫學院聘用的台灣同胞。
9月9日,福建中醫藥大學台灣教師高嘉駿(左)課後與學生交流學術問題。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當時辦理社保、醫保、公積金等,因為沒有先例,隻能一項項慢慢摸索。”高嘉駿笑稱,自己成了台胞入閩任教的“開路先鋒”,而他的入職經曆,如今已成為台胞到大陸高校任教的參考範本。
“‘解剖’這個詞不是西方外來的。”講台上,高嘉駿講解“解剖”一詞時,引用《黃帝內經》中“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的原文,讓學生明白了“解剖”一詞的由來。
在大陸高校任教16年來,高嘉駿從講師晉升為副教授,還擔任了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副主任等職務。親眼看到許多學生在人工智能、醫藥、養老等領域茁壯成長,甚至赴海外發展,他說,“在大陸當老師,感到特別的欣慰與滿足。”
除了教書,高嘉駿還創辦了工作室坐診治病,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坐診治病兩不誤”。
9月9日,高嘉駿在福州的工作室裏,為患者看診治病。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近年來,“中醫熱”在兩岸持續升溫,高嘉駿樂見於此。他認為,這是現代人對健康生活方式的思考,中醫藥茶飲、養生膳食等產品的推廣,對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意義重大。
目前,高嘉駿還擔任了福建省中醫藥學會閩台中醫藥文化交流分會主任委員,分會會員都是來自兩岸從事醫療相關行業的台灣人士。他表示,今後將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健康服務交流,“兩岸中醫藥各有所長,優勢互補。兩岸攜手合作,更有利於中醫藥的傳承與傳播。”(完)
【編輯:胡寒笑】
關於国产AV蜜桃网站|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當前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